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外媒看黄南

历史长河中的“神韵黄南”——“寻迹青海”系列报道之二

来源: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2024-06-24     作者:栾雨嘉 文/图

6月7日,踏入位于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的热贡艺术博物馆,宛如在厚重的历史长河中穿行。展厅内一幅幅刻画细腻、色彩饱满的唐卡无不展现出传统手工艺人的慧眼与匠心;身穿民族服饰、脸上绘着黑色图腾栩栩如生的蜡像,仿佛高原人民在古老的村寨里跳着神秘的於菟舞,一步一步向我们走来;那帙卷浩繁的《四部医典》全面梳理了藏医学发展的历史脉络,让研究古老藏医学发展变得有迹可循……诚然,博物馆,是了解热贡艺术文化的一扇窗口。

微信截图_20240624153224.png

博物馆馆长多杰冷智讲述“於菟”

“大家来看这幅绘有民族团结内容的唐卡,画面中以青海的自然景观为背景,以五十六个民族为主题,以热贡唐卡形式创新制作,哈达象征吉祥圆满、幸福美好,寓意中华民族大团结,也寄托了藏族人民对党和政府的感激之情……”三十出头的讲解员冷先措饱含深情、声情并茂为来客讲解起来。

“这个展厅里是热贡地区老、中、青三代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多幅手绘精品唐卡,这些唐卡既有传统题材又与时俱进创新内容,代表了唐卡绘画艺术的新水平……”来自四川成都的游客张铭瑞一边聆听冷先措的讲解,一边若有所思端详着墙上悬挂着的彩绘唐卡、红唐卡、黑唐卡、金唐卡等多种类别的唐卡,从他的神色看得出,他已被灵动而精工的线条深深吸引。

冷先措的工作是每天负责接待游客,为他们提供细致与耐心的讲解。冷先措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自小在热贡地区长大,2015年博物馆正式开馆后,她便应聘了博物馆讲解员,为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讲解灿若瑰宝的艺术文化。

唐卡由藏语音译而成,是卷轴画之意。唐卡绘制工艺复杂,采用金、银、珍珠、玛瑙、珊瑚、绿松石、孔雀石、朱砂等珍贵矿物质颜料绘制而成,色泽艳丽、百年不退。2006年,藏族唐卡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热贡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冷先措深知,这些唐卡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艺术瑰宝,所以每次讲解前她都会通过书籍、网络查阅大量资料,为每一次讲解做足准备。

“画师们带领着徒弟,小心翼翼爬上高高的梯子,手拿画笔屏息凝神勾勒一个个人物线条,不断调和各种颜料为之铺色,有时一画就是好几个小时,用‘废寝忘食’形容他们绝不为过。绘制一幅唐卡,短则一年,长则三年五载。”每次看到这些精美的唐卡,冷先措眼前都会浮现起去同仁市唐卡小镇参观的情景。或许游客只惊叹于画作的精工,但冷先措更懂得每幅作品背后创作的艰辛与不易。

讲到此处,冷先措不免为之动容。“我要更加勤奋努力工作,继续涉猎各种历史文化知识,将热贡文化传播下去,让更多人了解家乡、热爱黄南。”

博物馆馆长多杰冷智说,目前博物馆展出藏品2000余件,涉及关于唐卡、堆绣、泥塑、酥油花、建筑彩绘、刻板印刷等门类的历代“热贡艺术”精品。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能够充分挖掘黄南各民族交往的历史事实、考古实物、文化遗存,有利于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研究,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把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除了在博物馆中追寻热贡文化艺术,黄南州文物保护工作也在如火如荼进行着。

跟随同仁市古城保护研究中心主任李本太,记者来到同仁市黄乃亥乡群吾村的四合兰、群吾旦烽火台,保存完整的烽火台矗立眼前。

“省文物局通过对其夯层、形制、规模及采集遗物的初步观察,推测其始建年代为宋代。”同仁市投资了40万元,对两座烽火台加以保护,包括建设界桩、防护栏和保护标志碑等。

不止于此,近年来,国家文物局对同仁市保安古城下达585万元资金,实施保护文物修缮工程,投资1023万元对隆务寺属寺年都乎、郭麻日寺等壁画实施抢救性修复保护工程。2023年,同仁市文体旅游广电局投资7万元对年都乎寺保存的大明石碑进行保护……一个个投资,一项项工程,诉说着同仁市开展文物保护工作的决心与态度。

李本太表示,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今后要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守护好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责任编辑: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