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南新闻网讯 10月18日,西宁市湟中区的山间地头一片繁忙,轰鸣的收获机穿梭在田垄间,一颗颗饱满的马铃薯随着机械翻涌而出,村民们紧随其后,熟练地将新鲜马铃薯装袋、搬运,丰收的喜悦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
眼下,湟中区8666.67公顷马铃薯全面进入收获季,从浅山到川水,处处是热火朝天的采收景象。
在海子沟乡景家庄村,湟中区发贵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的26.67公顷马铃薯田正在抓紧抢收。合作社负责人山发贵一边查看马铃薯品质,一边介绍,今年合作社在景家庄村、甘沟村、海南庄村种植的马铃薯中,80%是“青薯9号”,还搭配种植“青薯10号”“青薯2号”,亩产达2300公斤,亩均收益1030元。
“一部分鲜薯直接外销,另一部分送到上新庄的马铃薯精深加工厂,今年‘青薯9号’淀粉含量在15.4%左右,每吨能卖到940元,效益比普通品种好不少。”山发贵说。
与田间采收相呼应,湟中区上新庄的马铃薯精深加工厂内同样一派繁忙。刚从田间运来的马铃薯经过清洗、分拣、加工,摇身变成淀粉、粉条等产品,延伸了产业链,提升了附加值。而这背后,离不开优质种薯的支撑。
近年来,湟中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持续加强种子工程建设,提升马铃薯脱毒苗繁育能力,如今全区马铃薯良种覆盖率达96%,“青薯2号”“青薯9号”“青薯10号”等高产优质品种成为种植主力,脱毒种薯繁育基地为产业发展筑牢“种源根基”。
“我们不仅抓良种培育,更重先进种植技术的推广落地。”湟中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魏建平介绍,今年全区推广全膜覆盖栽培技术5066.67公顷、水肥一体化高效栽培技术400公顷,还成功引进马铃薯“双膜”栽培技术,形成“脱毒种薯+轮作+新型肥料+新技术设备+病虫害综合防控”的技术组装集成模式。
同时,在全区打造40个百亩田、10个千亩方、1个万亩片,以点带面推动种植技术普及,去年“青薯10号”甚至创下亩产5946.9公斤的高产纪录。
如今,湟中区马铃薯产业已形成“小土豆、大产业、大作为”的发展格局。全区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8666.67公顷,占西宁市总面积的52%、全省的10%左右,总产量达24万吨,综合产值突破3.6亿元。200多家新型经营主体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基地”模式,带动11万户农户增收5500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10月10日,湟中区马铃薯生产基地成功入选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典范名单,“圣域”等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品牌享誉省外,年外销鲜薯达15万吨,远销甘肃、宁夏、云南等省区,让湟中马铃薯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青公网安备 632321020000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