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首页 / 青海要闻

【生态深一度】漫山林海携绿来——互助北山林场生态观察

来源: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2025-10-27     作者:宋明慧

黄南新闻网讯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和互助北山联结最多的必是那一抹秋日盛景,金色、绿色、红色相互交织,树种不同色彩迥异,从山脚下一直蔓延,在祁连山脉的褶皱里,尽显这片山野的自然诗意,静静诉说青海的生态密语。

历经半个多世纪,悠悠岁月见证保护生态环境的足迹,一棵棵布满年轮痕迹的树干,不喧哗却自有生机,记录着互助北山林场的生态跃迁。从砍树到护绿、从守林到兴林,莽莽林海,是叠翠的大地之景,更是坚守的持续。

从经验护林到数据护林

在不同层次的管护力量中,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北山林场副场长张海雾是年轻管护力量之一。来这工作时,他正赶上青海祁连山南坡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研究站建设,从立项到建设再到应用,他都参与其中。当生态环境保护耦合科技手段、大数据应用,护林手段和方式的变革让张海雾有了更深感触。

一路上,张海雾介绍着生态定位观测站:1座综合观测塔、4个坡面径流场、1个测流堰、8块固定样地、1个水量平衡场,配备气象、植物、水文等观测设备,实现实时数据的精准测量,给森林资源保护辅以有力支撑。

从大区域看,互助北山地处青藏高原东北缘、祁连山东端,是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在2108米至4484米不等的海拔梯度内,分布有不同的自然单元,也分布着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偌大的林区,为何偏偏选择旦九沟?张海雾说,这条沟从沟口往里15公里的区域,一时能看到四季,垂直海拔空间内,森林群落的现象都能体现。

生态定位观测站正是以互助北山林区典型的森林生态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包括山地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高山灌丛等,通过对水、土、气、生物等各要素的长期观测,深入研究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过渡地带森林生态系统植被演替、恢复与重建,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功能的作用机制,森林的碳汇作用和碳平衡等科学问题。

张海雾觉得,没有生态定位观测站,就无法获取基础数据,生态到底好在哪里就无从说起。“好生态具象的重要支撑是数据,生态定位观测站正是弥补了这一短板,以前这里就是一处普通的防护区域,现在借助科学数据,可进一步深化合作推动科研创新。”

“从目前监测数据来看,变化明显的有日照强度、降雨量、气候因子等,碳储量、负氧离子也会随着季节变化而变,尤其每年通过数据可知冻土时间,对林下经济物种种植起到很大帮助。”张海雾说。

不仅如此,观测站还会基于观测数据,开展生态系统健康和生态服务功能评估,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与保育策略、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研究等。目前取得“高寒沼泽湿地保护技术规范”“一种重建高寒沼泽湿地的土壤剖面结构”等10项使用新型专利。

尽管正处在数据收集阶段,但是张海雾觉得:“多功能监测从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管护效能,也将在未来作用于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发挥,助力林区可持续发展。”

从伐木者到育绿人

随着国家停止天然林采伐,全面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而今,林场建设以守护山野之绿为主业,兼有乡土树种苗木培育的任务。

在浪士当苗圃,不同育苗区域内,山杨、祁连圆柏、青杄等幼苗整齐排列。它们的种子或插条,均采自野外再筛选,选择自然生长优质的树种选种后繁育,成活率能达到80%。

苗圃的作用是培育更多优势苗种,看似平常的工作却不同寻常,“一园多圃”的建设早之又早,上世纪80年代,为满足林区内采伐更新需求,通过苗圃建设规模化培育苗种,后来实现了转型。副场长周占邦介绍,目前有浪士当、加塘、加道沟和巴扎四个苗圃,以培育乡土树种为主,服务于全省国土绿化和林区植树造林的苗木需求。

“先锋树种”山杨直至扦插成功,经过了五个年头。周占邦告诉记者,起初如何尝试,苗木都无法萌芽,大家便与山里自然更新的种苗作比对,尝试夏采夏种,从时间把握、湿度把控上极为精准。一点点摸索出门道后,实现了规模种植,目前已有1万余株种植到山里。

每年,浪士当苗圃负责人杨明都会参与采集工作。有些植物偏偏选择绝处逢生,或是几近垂直的悬崖陡壁,或是流石坡和高山沼泽,杨明说,采集时顶部有动物经过就会落下流石,虽然危险但不能停止工作。“分布在流石滩或河边的植物很广泛,是花费大量时间行走的区域,认真观察地形,估量复杂程度后采集。”

历经多年探索与突破,北山林场在育苗、次生林抚育、植物资源研究上取得一大批科技成果,先后制定《青海云杉播种育苗及造林技术规程》国家林业行业标准、《祁连圆柏播种育苗技术规程》等11项地方标准,审定取得互杨1号等4个青海省良种证书。

祁连圆柏作为以播种为主的繁育种苗,直至培育成功也是长达五年之久。它的种子是头年播种,第二年发芽。起初,秋天不发芽时就会翻地重种,后来刻意留下一块地,第二年萌芽成功了。“这在省内开创了先河,成活率能达到95%,成为祁连圆柏国家良种基地。”周占邦说。

同时,不断提高活体植物移植成活率和保存率,持续开展引种驯化、选择育种等,为唐古特莨菪、膜荚黄芪、突脉金丝桃、竹节羌活等珍稀植物提供培育技术支撑,目前收集植物600余种,隶属12科35属。“我们正在探索林——药——菌循环经济模式,成功后推广种植,在调整林分林种基础上,把种植技术教给群众,推动林下产业发展。”周占邦表示。

从守护“家底”到自然“课堂”

在青海,无论在草原还是森林,都少不了生态管护员,很多人形容他们是保护最前沿的“哨兵”,在垂直化、网格化的生态管护空间中,重要作用不言而喻。

在互助县北山林场,生态管护员黄天伟、权国寿、李守业、包德清也一样,看林管山护水,有着固定的工资收入,但他们更多的是满怀热情,用行动表达对自然的敬畏。这些天,已进入森林草原防火重点期,他们每天都会增加巡护密度,黄天伟的管护区域在浪士当,还要做好防火宣传,重复嘱咐给所有的游客。

“我们建立‘人防+技防’双重防控和‘专业队+基层队’协同防控体系,也初步建成覆盖全林区、布局合理的护林防火管护网络。”互助县北山林场副场长李永平介绍。

生态资源管护是林场工作的重中之重。生态管护员包德清讲述,从事管护工作9年,熟练掌握了红外相机布设技巧,在北山首次记录到豺的影像就是他的收获。包德清的话语间有几分欣喜:“从事生态管护,从自己做起,发动身边更多群众。”

截至目前,林区内有生态管护员412名。“我们会持续加强队伍建设,深化传统+现代的空地立体巡护模式,坚决守牢生态保护防线。”互助县北山林场场长张玉海说。

坚持党建引领,推动资源培育、护林防火、科技创新等重点工作,日积月累,管护的坚实步履化作生态保护的累累硕果:记录到1209种野生植物,219种野生动物,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4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39种、中国特有种20种。

生态资源成为开展自然教育的重要依托,在北山森林自然学校,互助县北山林场林业高级工程师、自然教育导师袁雅丽介绍起特色课程,包括植物、动物、果实等。她拿起一个标本讲道:“这是去年生的小飞鼠宝宝,它的家就在我们屋顶,发现它自然死亡后制作成了标本,但每隔一段时间它的妈妈都会飞下来看它,我们会把这个有爱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从探索一滴水到一棵树,从一个生命个体到整个生物链条,从一片植物叶子到全生命周期,以及一根鸟羽一年的变化,在大自然的课堂中,言传身教的点滴沁润于心,更是生态保护的另一层深意。袁雅丽说,目前针对不同年龄群体开设了13种课程,今年公益类授课接待量达2000人次。“以后我们将发挥北山特色,联结祁连山、青海湖、三江源等重点生态区域,打造具有青海代表性的自然教育体系。”

清风穿过林间,摇起一片片落叶归根,草木的清香漫过山脊,北山的绿意愈发醇厚。

[责任编辑: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