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首页 / 青海要闻

“探废”莫越界 安全是底线

来源: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2025-10-23    

汪昌莲

近日,有人跟随“城市探险小分队”参与某地一废弃工厂探险,不仅摔进烂泥里还收获满身擦痕。一股名为“探废”的潮流正在社交平台上悄然兴起,吸引大量年轻人涌入废弃工厂、停诊医院、烂尾楼盘……但翻墙摔伤、高坠事故等真实危险却频频发生,为这股“潮流”敲响了警钟。

近年来,随着短视频平台的兴起,“探废”逐渐成为一种小众却热度不减的网络潮流。所谓“探废”,即探访废弃工厂、医院、学校、地铁站等被城市遗忘的角落,记录荒芜与时间的痕迹。这些视频往往以神秘、惊悚的氛围吸引大量点击,满足了公众对“禁忌空间”的猎奇心理。然而,在这股风潮背后,潜藏的安全隐患与管理漏洞正逐渐暴露。

“探废”行为本身并非全然负面。从文化角度看,它承载着对城市记忆的追溯,是对工业文明、社会变迁的另类记录。许多废弃建筑曾是城市发展的见证者,它们的兴衰折射出时代的更迭。通过理性、尊重的探访,人们得以重新审视城市空间的演变,唤起对历史遗产的保护意识。然而,当“探废”演变为追求刺激、博取流量的冒险行为时,其风险便不可忽视。

“探废”安全风险极高。废弃建筑年久失修,结构老化,存在坍塌、坠落、漏电等多重危险。2023年,某地曾发生探废者误入废弃医院,因楼板突然塌陷导致重伤的事故。此类案例并非孤例。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探废”博主为制造视觉冲击,故意进入高危区域,甚至破坏封闭设施,不仅危及自身,也可能对后续误入者造成二次伤害。

“探废”的法律与管理边界模糊。许多废弃场所虽无人使用,但仍属国有资产或私人产权,擅自闯入涉嫌非法侵入。然而,由于管理主体不明确、监管缺位,这些“空间”长期处于无人看管状态。一些废弃厂区被铁网围挡,但门锁锈蚀、监控缺失,形同虚设。这种管理真空,无形中为“探废”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更深层的问题在于,公众安全意识与平台责任的缺失。部分观众将“探废”视为“探险游戏”,忽视其真实危险;一些平台为追求流量,对高危内容审核不严,甚至算法推荐。当“点赞”与“关注”成为冒险的奖励机制,安全底线便容易被突破。

城市发展变迁中那些被遗忘的角落,承载着历史,但绝不能成为危险的温床。我们既要保留对城市记忆的温情凝视,也要筑牢公共安全的防线。唯有如此,“探废”才能从“危险游戏”转变为“文明回望”,真正成为城市文化的一部分,而非安全隐患的代名词。

[责任编辑:亚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