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南新闻网讯“二叔和三叔终身未娶妻,我不照顾的话没人照顾他们了,而且我小时候在两个叔叔身边长大,他们对我都很好。”简单的一句话,概括了过去20年来王锦旗所做的一切,他赡养两个叔叔至今,从没有怨言,用实际行动践行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
年过半百的王锦旗是河南人,自初中毕业后一直在西宁生活,目前在西宁市甘河工业园区税务分局工作。虽说自己也已经上了岁数,但在他的家中,王锦旗依旧称得上是主心骨,他的家中还有三位80多岁的老人,同事们常与他开玩笑说他家是“四多”特殊家庭,即老人多、高龄老人多、患病老人多、住院次数多。
王锦旗赡养亲叔的故事要从2000年的一次回乡探亲说起。2000年,王锦旗所在的单位(原青海曲轴厂)破产,他面临失业,当时孩子只有半岁,爱人没有工作,收入有限,一家人生活捉襟见肘。在回河南老家探亲过程中,王锦旗二叔因多种疾病,生活已经不能自理,照顾二叔的三叔年事已高,看着两个相依为命的老人,王锦旗在妻子的支持下,将单位发放的1万多元安置费用花在了二叔身上,将二叔接到西宁与他同住,并送到医院接受治疗。
彼时的王锦旗,工作没有着落,父母和妻儿蜗居在60多平方米的房间里,但他依旧把二叔接到身边,这一接就是11年。11年间,二叔住院治疗4次,去诊所治疗理疗不知道多少次,挂吊针输液都是常事,在家抓药熬药都是小事。王锦旗日常的生活全被抓药、买药、照顾老人、在医院和家之间来回跑这些事情填满。
2003年,王锦旗通过国家公务员考试,进入青海省海南州税务系统工作。他每个周末都赶回西宁,和妻子一起尽心尽力照顾二叔,侍候身旁端屎接尿、擦拭身子、喂药按摩,直到2012年4月,二叔因心脏功能衰竭去世。
2020年春节期间,一个人在家的三叔又因疾病求助王锦旗,当年4月,三叔被接到了西宁。来到西宁后,王锦旗立刻带老人住院检查,经专家会诊,确诊为膀胱癌,需要4万多元的住院和治疗费用,出院后每月还要连续进行灌药,需要巩固治疗灌药18个月,以防止癌细胞扩散,灌药费用在1.7万元左右。
听到这些治疗费用后,王锦旗沉默了一会儿后,就毅然接受了治疗方案。在此后长达一年半的时间里,他按时陪伴三叔到医院灌药,让老人不再受疾病折磨。2020年11月,王锦旗又带着三叔去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做了白内障手术;2021年5月,在他的陪同和鼓励下,三叔戴了近两年的导尿管拔了下来,并实现了自主排尿……
对同龄人来说可能是收获幸福家庭的20年,是肆意洒脱的20年,但对于王锦旗来说,过去的20年,他的生命中只有照顾老人和工作,肩上有无法拒绝的重担,心中有义不容辞的责任。现如今,父亲90岁、母亲89岁、三叔85岁,三位老人都年事已高,更需要悉心周到服侍,但王锦旗从不喊累,他还多次主动将远在河南的岳父母接到西宁与他们同住,夫妻二人的肩膀上承担着六位老人的赡养责任。
照顾老人,说简单也简单,说难又很难。每天天不亮,王锦旗就要起床给几位老人做好饭,小米粥、热馒头,还要细心考虑到老人的口味和偏好,中午回不去的时候就打电话悉心嘱咐老人在家中和出去遛弯时的注意事项,晚上一下班就赶紧回家为老人做饭、伺候吃药。回忆起这些年的点滴,王锦旗说,每年都会有一两个老人入院,一般都是夫妻二人在家和医院之间来回往返,辛苦和汗水都化成三叔对他的极力夸奖:“我有个比儿子还要好的侄子。”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在王锦旗的贴心照顾下,三位老人虽然都有些老年病,但基本生活仍能自理,王锦旗在岗位上兢兢业业,工作卓有成色,家庭生活幸福美满。
在王锦旗的故事里,虽然收入微薄,但他厚养双亲与叔叔,成为亲友近邻的榜样;虽然他的家并不大,但他的爱却宽广如海,荣登“青海好人榜”“西宁好人榜”“青海海南好人榜”;虽然他个头不高,但他用坚实的肩膀扛起家庭的重担,用坚守诠释孝道,成为新时代的道德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