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南新闻网讯十月的湟中区海子沟乡,深沟两侧的山顶梯田上,马铃薯(俗称洋芋、土豆等)迎来丰收季。马铃薯收获机轰鸣着穿梭陡坡,将裹着泥土的薯块翻出地面,红皮黄肉的“青薯9号”饱满发亮。田埂边,农户们忙着分拣装袋,运输产品的货车不定时排起长队。
10月10日,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公布了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典范,湟中区(马铃薯)与青海省浩门欣源农业有限公司(白菜型小油菜)、平安区(燕麦)共同入选。
湟中区马铃薯生产基地成功入选全国典范名单,这无疑为湟中区马铃薯产业再添一抹“浓绿”。“西宁‘薯仓’的好薯,一半底气在海子沟!”这句行话,道破了海子沟在西宁马铃薯产业中的核心地位,这块藏于深沟的乡土,正是解锁西宁“薯仓”密码的关键钥匙。
深沟藏珍育“薯中精品”
“西宁的‘薯仓’在湟中,靠的是高原禀赋,而海子沟,把这份禀赋做到了极致。”湟中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魏建平蹲在田边,抓起一把肥沃的泥土解释道。西宁地处青藏高原东缘,光照足、温差大,为马铃薯生长提供了基础条件,而海子沟的独特环境,让其从西宁众多产区中脱颖而出。这里地处山区,山顶梯田海拔达2800米,比西宁平均海拔高300米,年日照时数达2950小时,比市区多150小时,昼夜温差拉大到15℃至18℃。充足的光照让淀粉充分沉淀,更大的温差锁住养分,造就了马铃薯沙糯香甜的口感。当地白壤土透气性极佳,薯块在土壤中自由膨大,红皮色泽鲜亮、芽眼浅,品相特别好。
“同样的品种,在海子沟种出的红洋芋,煮着面、烤着香,鲜食市场根本不愁卖。”西宁市湟中区发贵种养殖合作社负责人山发贵说。今年,海子沟1.46万亩(1亩≈0.0667公顷)马铃薯亩产达1800多公斤,50%左右的马铃薯直接作为鲜薯销往西宁及兰州等周边城市。在西宁的各大早市上,“海子沟洋芋”一亮相就被抢购一空,成了西宁“薯仓”最亮眼的“活名片”。
品质破解“深沟之困”
过去,海子沟的深沟地形曾是产业发展的“拦路虎”——属于旱作农业,地区条件相对较差、干旱缺水、生产手段落后等因素一度让海子沟人“靠天吃饭”,种植效益不高。如今,科技成了破局的关键,让深沟劣势转化为品质优势。
“全膜覆盖技术是旱作农业的‘护身符’。”魏建平指着田垄间的薄膜介绍道,使用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能起到良好的保墒增温效果,通过改善马铃薯生长环境,实现了明显的增产和品质改善。而随着马铃薯种植业的发展,起垄覆膜一体机、收获机等先进机具的应用,让马铃薯种植更加省工省力,机械采收的效率要比纯人工采收提高4倍。“以前人工挖一亩地得两天,现在机器一两个小时就能完成,还能保证薯块品相,收购商更愿意加价收购呢!”
海子沟的成功经验离不开好的品种。在品种培育上,今年湟中区投资377.135万元新建脱毒种薯繁育基地高标准网棚3000平方米,繁育马铃薯脱毒苗70万株、微型薯(原原种)200万粒,建立原种繁育基地3200亩,优质种薯繁育能力达6万吨以上,大力推广“青薯2号”“青薯9号”“青薯10号”等高产优质主导品种,引进早熟品种“青薯早1号”、中晚熟品种“青薯29号”,示范推广马铃薯优良品种达12个,良种覆盖率96%,农技人员定期深入田间,指导农户运用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让每个薯块都兼具产量与品质。这些科技手段,不仅破解了深沟种植的难题,更让海子沟马铃薯一红再红。
小薯块撬动“全链升级”
作为西宁“薯仓”的核心产区,海子沟不仅提供优质薯源,更以“点”带“面”,推动全区马铃薯产业链延伸。丰收季里,海子沟的马铃薯除了以鲜薯销售,还被送往淀粉加工厂,经自动化生产线加工成淀粉、粉条。“我们这收购的海子沟马铃薯淀粉含量比其他地区高2至3个点。加工出的产品韧性足、色泽亮,市场认可度高。”淀粉加工厂负责人说。
关于品牌建设,湟中区这个“薯仓”最有发言权。近年来,湟中区持续推动品牌化发展,湟中马铃薯生产基地被认证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云谷川马铃薯基地入选第二批全国种植业“两品一标”基地名单;注册了“圣域”商标区域公用品牌及“云谷红”“隆口”“深眼窝”“庄稼汉”“壮指头”等一批企业品牌,湟中区马铃薯已在省外市场具备了较高的知名度,外销到甘肃、宁夏、云南、贵州、内蒙古等省区,年鲜薯销售量达15万吨左右。
从深沟里的品质突围,到全区产业链的协同发力,湟中区用一个个马铃薯,解开了作为西宁“薯仓”的崛起密码。它证明,地域局限挡不住品质的光芒,科技与产业思维能让“土疙瘩”变成“金疙瘩”。如今,随着马铃薯精深加工项目的投产、品牌影响力的提升,湟中区正持续为西宁注入动能,书写着高原农业从“种得好”到“强产业”的新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