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首页 / 青海要闻

【家住黄河源】古老技艺飘“新”香

来源: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2025-10-20     作者:张多钧 才贡加 杨红霞 潘昊 张富昭

黄南新闻网讯   “藏香制作虽然没有太复杂的流程,但也要尽量做到大小均匀。搓的时候得捏紧实些,顶部要尖一点,方便点燃;底部捏圆一点,这样能烧得更久。”

金秋时节,在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的雪域阳仓文化产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才项多杰正手把手教员工手工制作藏香。操作台上,一排排做好的藏香整齐摆放,每根差不多小拇指粗细。房间里弥漫着淡淡的药材香,点燃晒干的藏香,空气里顿时飘出一股清香气息。

“学做藏香不难,一个上午就能上手,熟练的工人一天能做一千多根。真正难的是配方,兴海县没有做藏香的历史和技艺,我们只能去外地学。”才项多杰说。

其实,才项多杰萌生学做藏香的念头已经很久。上大学前他去过一次西藏,第一次闻到藏香,就被独特的药香味吸引。

2007年从青海警官职业学院毕业后,才项多杰没有选择留在城市,而是回到家乡兴海县。不过,学艺之路并不轻松。

第一个难题,就是资金。

“2008年,我申请了大学生创业补贴,在县城开了家藏汉双语打字复印店。一直到2016年,攒了些钱,才终于有机会去藏香的发源地——西藏尼木县学习。”2017年学成归来后,才项多杰在兴海县扶贫产业园里建起自己的工坊,实现多年来的心愿。

才项多杰坦言,制作藏香的关键在于配方。“只要掌握了药材搭配,制作过程其实没什么技术门槛,谁都能很快学会,对牧区的群众来说,是门很适合的手艺。”

“我学到的藏香配方里有三十多种药材,其中一半在兴海县本地就能采挖到,剩下的需要从外地购买。我们还在传统做法上做了点创新:用黄河边的泥土捏成底座,这样香烧完也不会烫坏桌面。这个小创新还申请了专利呢!”才项多杰拿起一个晒干的藏香向记者展示。

目前,才项多杰的公司里有35名员工,大家都熟练掌握了藏香制作技艺。

今年32岁的那里,来自温泉乡赛什塘村。高中毕业后,他就来到才项多杰的公司学习制作藏香。几年下来,他不仅技术熟练,每个月还能拿到3500元左右的工资。平时才项多杰外出时,那里就负责管理公司,成了他最得力的帮手。

不过,才项多杰的手艺不只在藏香。“其实他做得更好的,是白羊毛哈达,这项手艺才更考验功夫。”那里笑着说。

作为白羊毛哈达制作技艺第三代代表性传承人,才项多杰在继承家族传承技艺的同时,积极推动创新,让传统的哈达更加贴近日常生活、走向市场。

“过去,藏香、哈达这类物品多用于特定场合。我想让非遗变得更大众化、生活化。比如白羊毛哈达,既可以是敬献的哈达,也可以当围巾来用。”才项多杰创新设计的白羊毛哈达,在去年海南州非遗文创大赛中荣获创新创意一等奖。

新产品一经推出,就收到不少好评。“去年达日县一家公司一次性定制1000多条。今年,西藏昌都有家公司在西宁几何书店看到我们零售的哈达,先买了30多条,回去试用后又加订了3300多条。”才项多杰说,白羊毛哈达现在基本是订单销售,很多是500条起订,去年一年就卖出1.3万条。

“传承+创新”是才项多杰坚持的发展理念。今年,他被评为省级乡村工匠名师,这份荣誉是对他多年来努力的最好认可。

如今,才项多杰既是兴海县古法藏香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也是白羊毛哈达制作技艺的第三代代表性传承人。他说,接下来还想继续开发更多兼具传统韵味和实用价值的非遗产品,让古老技艺飘入寻常百姓家,飘香更远。

[责任编辑: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