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首页 / 青海要闻

【辉煌“十四五” 改革谱新篇】多点发力,青海西宁铺开产业升级新图景

来源:西宁晚报     发布时间:2025-10-15     作者:张弘靓

黄南新闻网讯   西宁IBC电池组件走向欧洲,“青海智造”碳纤维打破技术垄断,西宁冷凉蔬菜畅销全国、“中国夏都”“雪豹之都”“丁香之城”等城市IP在全国家喻户晓,西宁正“快速起跳”、打造面向全国的智算超算核心集群……“十四五”时期,西宁交出了一份来之不易、可圈可点的成绩单。

这份成绩单背后,是不沿边、不靠海,地处青藏高原的青海西宁在产业转型发展上不断取得的新突破,西宁着力培育体现本地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大踏步向“新”向“绿”前行!

“十四五”时期,西宁聚焦生态文明高地、产业“四地”建设中的“一个创新服务基地、三个中心城市”定位,在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双重轨道上,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卓有成效的发展路径。

五年,是一个时间刻度,也是一次发展跨越的历程。

这五年,西宁市坚决扛起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主力军责任,凝聚全市力量挑大梁、勇争先,经济实力稳步攀升,全市经济保持稳定增长,增速持续高于全省水平。据统计,2021年—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5.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4%,实现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564.2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96.3亿元。

站在这关键节点,西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工作重大要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聚力产业“四地”建设,让具有青海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赋能高质量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以挑大梁勇争先的实际行动为现代化新青海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世界级创新的“高原反应”

加快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创新服务基地,西宁正以科技创新为笔,书写盐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壮丽篇章。在这里,一滴滴卤水在科技力量的推动下,衍生出无限可能。

走进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甘河中试基地,卤水经多道工艺变为氢氧化镁,成为替代进口的“抢手货”。基地建成盐湖知识产权运营中心等创新平台,形成全要素全链条中试验证条件,见证着西宁打造世界级盐湖产业创新服务基地的坚定步伐。

西宁承载习近平总书记厚望,大胆探索,创新融入城市肌理。今年,李丽娟团队成果荣获青海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其团队与青海艾特克盐湖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建成千吨级产业化示范基地,攻克关键技术和设备难题,打开国内外高端市场。西宁与天津大学共办专业训练营,构建创新平台架构,谋划与海西州政府建立协调联动机制,与省垣高校院所组建科技创新联盟,形成盐湖资源精深加工产业体系,加速集聚优质盐湖科技资源。

在青海泰丰先行锂能科技有限公司,碳酸锂“变身”磷酸铁锂。西宁在锂产业开发中有资源优势,营商环境向好。今年6月,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西宁开发区)与宁德时代再度合作,追加投资5亿元,推进后续工序配套建设。

“过去盐湖化工企业各自为战,现在通过创新联盟,从提锂到材料加工形成完整产业链。”西宁开发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西宁作为全省锂电产业发展的重要承载地,正着力强链延链补链,在空间布局、产业发展、企业聚集上形成良好格局。随着产业项目落地、科研成果转化,西宁盐湖产业高质量发展足迹日新月异。

生态旅游的“高原表达”

今年夏季,当很多城市气温节节攀高时,凉爽的气候又让西宁火了一把,夏都西宁正以17℃至19℃的夏季平均气温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旅游、避暑。

西宁街头的旅游大巴随处可见。新千美食广场、唐道·637街区、景岳公寓夜市等,到处人潮涌动,特色美食店门口,更是排起了长龙……这波旅游热潮延续至国庆节假期。

“满眼皆绿色,处处是美景。”这是山东潍坊的游客鞠先生对西宁的第一印象。曾经的大学室友是青海西宁人,今年暑假极力推荐鞠先生到西宁避暑、游玩,看到大学室友发来西宁蓝、西宁凉的图片,他和山东的朋友马不停蹄到了西宁,先后打卡了豹街、西宁野生动物园、北川青唐城、青海省博物馆……

这座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中心城市,正通过“五业融合”(农体文旅商)释放生态价值。在拉脊山观景台,游客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即可获取“追光者”摄影指南;在下南关街美食街,非遗传承人现场演示青绣技艺;在黄金海拔2200青藏高原康养中心,中藏医专家为游客提供定制化理疗方案。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西宁市累计旅游接待人数1032.51万人次,同比增长66.81%,实现旅游总收入108亿元,同比增长94.31%。

西宁依托独特生态,融合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打造多元文旅模式。“丁香之城”“雪豹之都”城市IP已家喻户晓,薛之谦、张信哲、张韶涵等明星演唱会座无虚席,半程马拉松赛等50余项文旅活动举办让西宁旅游旺季从传统的3个月延长至全年。

清洁能源的“高原答卷”

步入国网西宁供电公司石头磊办公园区,一排排崭新的充电桩整齐划一,顶棚上光伏板熠熠生辉,旁边储能柜巍然矗立,一座“绿色驿站”跃然眼前。2月28日,青海首个“源网荷储”低压交直流融合示范台区在此正式投入运行,标志着西宁在主动构建源网荷储一体化新型电力系统示范中心城市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该项目新建了4台250千瓦时柔直互联设备,1套100千瓦时分布式储能系统、6台60千瓦时充电桩和屋顶车棚光伏300千瓦时,配套建设直流用电示范小屋1座、光伏绿能供服大厅1座、“零碳”园区管理系统1套,初步构建形成源网荷储低压交直流融合示范台区。

项目投入使用后,石头磊办公园区将全面满足分布式光伏发电设备、直流负荷的高效接入需求。通过分布式储能接入直流配用电系统的全方位应用,有效促进台区侧“光—储—荷—数”协同互动及分布式清洁电力进一步就地消纳,显著提升供电可靠性。“示范台区运行后,预计每年平均节约标准煤252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679吨。”国网西宁供电公司副总经理、党委委员董耀介绍。

西宁在清洁能源领域的示范探索并未止步于此——

湟中区成功申报国家第二批农村能源革命试点县,通过推广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改善农村能源结构,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大通、湟源被列入全国第一批县域充换电基础设施补短板试点名单,加快电动汽车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电动汽车产业发展。西宁市还成功入选国家第二批碳达峰试点城市,率先在西北地区开展零碳场景建设,为全省乃至全国的绿色低碳发展树立了典范……

出山达海的“高原味道”

大通景阳汇丰蔬菜基地的智能连栋温室内,红润饱满的串番茄被采收装箱,即将发往江苏、浙江、湖北、云南、陕西等地;湟源县申中乡千亩鲜食蚕豆田里,新鲜的蚕豆被打包好后,将奔向江苏、浙江、湖南、安徽等地;湟中区朱家庄村的龙财种养殖专业合作社里,红菜薹被打包好后迅速装车,当天就运往了广州、湖南等地……

一车车冷凉蔬菜从西宁走出,走南闯北,走上了全国各地人的餐桌。

在东莞夜市,热闹吆喝声、厨师们的交口称赞声此起彼伏。餐桌前,油亮的红菜薹裹着酱汁,白灼菜心缀着水珠,食客们大快朵颐的模样,揭开了一场跨越2600公里的鲜蔬奔赴。这些让大湾区人停不下来的美味,全都来自青海西宁的高原之上。在千里之外,西宁冷凉蔬菜完成了它的奇妙蜕变——

平均海拔2200米的西宁,有着大自然赋予的独特冷凉气候:白天阳光把菜叶晒得舒展,夜晚的温度为13.8℃,昼夜温差给蔬菜裹上了“养分锁鲜膜”,让糖分和维生素在菜茎里悄悄攒足;优良率常年保持在90%以上的空气质量、100%达标的纯净水源,更是给每株蔬菜都标上了“天然健康”的印记。

凭借色泽鲜亮、脆嫩多汁、口感甘甜的独特优势,西宁冷凉蔬菜成为了全国同类菜品中的佼佼者,在外地市场大受欢迎。作为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中心城市,“十四五”时期,西宁构建了“生产基地+集散中心+前置仓”体系,在省外建立20余家农产品旗舰店和10处前置仓。实施西宁蔬菜、油菜、青稞集群,新增绿色有机农产品地标认证20个,“西宁草莓”入选“气候好产品”,“冷凉蔬菜”成为“节气中国”名特优产品。截至三季度全市向省外输出农畜产品46.07万吨,实现产值31.87亿元,西宁的“高原味道”正出山达海。

从盐湖中试基地的创新到文旅融合的舞台,从清洁能源的电网到绿色农畜的货架,西宁的“一个创新服务基地、三个中心城市”建设,不仅重塑着城市的经济地理,更在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平衡中,探索出一条西部城市转型升级的独特路径。

[责任编辑: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