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首页 / 青海要闻

【先锋力量】“党建+微治理” 让搬迁群众“住有宜居”

来源: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2025-10-14     作者:郑思哲 郭国赟

黄南新闻网讯   “党组织在家门口心里踏实!”这是海东市乐都区搬迁群众的共同感受。

面对搬迁后“邻里陌生化、服务碎片化、治理空心化”的挑战,乐都区推行“党建+微治理”模式,通过组织重构、网格赋能、服务下沉等,让2.8万名搬迁群众实现“住有宜居”。同时,乐都区还构建起“乡镇(街道)党(工)委—社区党支部—小区党小组”三级组织体系,在洪水坪、徐家台等12个安置点,通过调整组织设置、新增基层支部、优化更名现有党组织等方式,实现党组织全覆盖、服务触角无盲区。

“路灯坏了,网格员上报当天就修好了!”乐都区雨润镇寿乐社区居民李若言的点赞,道出了网格治理实效。为实现治理服务“零距离”,乐都区按照“地域清晰、规模适度、全域覆盖”原则,构建“社区—网格—楼栋”三级管理体系,将全区239个居民小区精准划分为76个网格,配备134名专职网格员,明确信息采集、矛盾调解、政策宣传、隐患排查等6项核心职责,形成“一格一员、一员多能”的治理格局。同时,整合多部门资源设立网格“一站式”服务点,提供社保代缴、证件代办等服务1000余次,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以前在村里邻里熟,搬小区怕相处难,现在邻里像家人!”搬迁群众王大爷的话,是乐都区睦邻文化建设的缩影。中坝乡用“红色物业+居民代表”解决停车难、环境整治问题;碾伯街道“敲门行动”关怀独居老人;岗沟街道“党员志愿服务队”提供家电维修、义诊……各乡镇(街道)以“红色服务”为引领,着力破解邻里陌生难题。

乐都区还从退休干部、致富能手、返乡人才中选拔优秀党员任党组织书记,创新“红色物业”模式,成立10个物业党支部,依托物业与社区用房建立党群服务中心,提供政策咨询、矛盾调解等服务。党员“亮身份、亮承诺、亮行动”,设“政策宣讲岗”“矛盾调解岗”,结合“微心愿”认领,解决儿童助学、老人送餐等需求,让党组织成为群众“贴心人”。

如今,在乐都区各搬迁安置点,党建引领下的精细化服务持续升级,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平台不断完善,邻里节、百家宴等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对特殊群体的关爱精准到位,睦邻友爱的种子已深深扎根,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正节节攀升。

[责任编辑: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