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首页 / 青海要闻

深学细悟笃行《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

来源: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2025-10-13    

张利涛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是对党的二十大以来党领导人民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的科学总结,集中展现了我们党坚持“两个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充分反映了我们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智慧担当,为我们进一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了权威教材,为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了思想遵循。深学细悟笃行《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对于我们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做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一、感悟真理力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升华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的重要内容,实现了“两个结合”的再深化。一方面,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之“矢”射新时代中国之“的”,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破解超大规模人口大国如何实现共同富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世界级难题;另一方面,坚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为邦本”“协和万邦”“天人合一”等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理念,转化为国家治理优势,使中国式现代化植根于五千年文明沃土,以中华文明之“根”开人类文明之“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既非简单延续“母版”,也不是照搬“模板”,更不是套用“再版”,而是以原创性“新版”标注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新高度。

“六个必须坚持”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灵魂。坚持人民至上给出价值坐标,坚持自信自立彰显精神气度,坚持守正创新揭示动力机制,坚持问题导向提供突破口,坚持系统观念塑造整体框架,坚持胸怀天下拓宽视野格局。“六个必须坚持”相辅相成、相互贯通,构成了解释中国奇迹、预见中国未来的“总钥匙”。尤其是“坚持人民至上”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用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多向度发展”超越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单向度增长”,用“人民至上”超越“资本逻辑”,实现了效率和公平、物质和精神、发展和安全的有机统一。

真理力量归根结底是掌握群众的力量。《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以小切口呈现大主题,用“闽宁模式”“冬奥答卷”等可感可信的案例,把宏大叙事转化为百姓语言,使高深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当“两山”理念成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当“高质量发展”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信念,真理就完成了从观念到意志、从意志到实践的飞跃,汇聚成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合力。

二、领悟实践伟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取得新进展新突破

经济总量跃升与结构质变同步跨越。2012年至2024年,中国GDP从53.9万亿元增长到134.9万亿元,年均实际增长6.2%,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超过30%,人均GDP从6100美元突破1.346万美元。中国人民拥有了前所未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中国有能力迈过“中等收入陷阱”。值得一提的是,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由22.5%提高到近30%,总体规模连续15年保持全球第一;数字经济规模跃居世界第二,全球创新指数从第34位升至第11位。以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等为代表,中国在全球绿色产业链中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质变。超大规模脱贫与共同富裕梯次推进。八年精准扶贫、五年脱贫攻坚,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但我们清醒认识到,脱贫不是终点,而是共同富裕的新起点。2021年,党中央赋予浙江省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重大使命。以“扩中”“提低”改革为牵引,浙江省探索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2024年,浙江省城乡居民收入比已降至1.83,远低于全国平均,初步形成“橄榄型”社会结构,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提供了省域样本。

中国式现代化走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新路。2013年至2023年,中国以年均3.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6.1%的经济增长。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浓度,从2015年的46微克/立方米降至2024年的29.3微克/立方米。2024年,全国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为90.4%,首次超过90%,较2012年提高28.8个百分点。中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2023年突破13亿千瓦,历史性超过煤电。世界最大能源生产消费国正率先走出一条“双碳”目标约束下的新型能源之路,打破了“先污染、后治理”的西方现代化宿命。

制度型开放与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面对全球化逆流,中国建设21个自贸试验区及海南自由贸易港,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简称RCEP)实施三年来,我国对RCEP其他成员国累计进出口38.57万亿元,货物贸易规模占我国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保持在30%以上。与此同时,粮食生产连续10多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中国饭碗牢牢地端在了自己手上;能源综合生产能力达到49.8亿吨标煤,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显著增强,实现了“以开放促安全、以安全保开放”的螺旋上升。

三、体悟世界意义: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

破解“现代化=西方化”迷思。西方现代化理论把“议会党争+私有资本+殖民扩张”视为唯一标准,导致“全球南方”要么陷入“民主漂移”,要么背负“债务陷阱”。中国式现代化以和平发展改写“国强必霸”的逻辑,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突破“私有制神话”,以全过程人民民主超越简单的选举民主,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向世界证明:现代化不是单选题,而是多选题。

破解全球治理赤字。面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之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全球治理倡议,把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外化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制度设计。中老铁路、雅万高铁、瓜达尔港等“一带一路”标志性工程,让“硬联通”“软联通”“心联通”成为新型全球化的代名词,“一带一路”成为全球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影响最深的国际经济合作平台。

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统筹推进,超越了西方资本单向度扩张导致的工具理性泛滥、价值理性失落等问题。当绿色发展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追求,当中国首倡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被写进多份联合国重要文件,当“一带一路”被国际社会誉为“21世纪的经济地理革命”,就意味着一种兼顾效率与公平、发展与正义、民族性与世界性的人类文明进步新图景呼之欲出,中国式现代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既能发展又能独立”的发展道路。

四、把牢行动指南:把学习成效转化为推进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

体系化、学理化研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至第五卷。一是要读原著,建立“第一议题”制度,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要加强中国式现代化专题研学。二是要悟原理,组织宣传部门、高校、党校、社科院等成立跨学科研究团队,围绕共同富裕、全过程人民民主、新质生产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重大命题进行学理阐释。三是要开新课,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全面覆盖大中小学,编写中国式现代化地方实践案例,用“小切口”讲清“大道理”,实现知识体系向价值体系、信仰体系转化,把真理伟力转化为磅礴力量和生动实践。

以调查研究破解制约高质量发展的卡点、瓶颈。对标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战略部署,聚焦三件事:一是“卡脖子”技术清单,实施“揭榜挂帅”“赛马机制”,不断提高制造业重点领域关键工序数控化率;二是“民生痛点”清单,围绕育儿、教育、养老、住房等群众急难愁盼,每年滚动实施一批“微改革”,以更大力度保障和改善民生;三是“风险隐患”清单,建立“一图一库一指数”安全风险评估体系,确保重大风险发现得早、处置得快,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通过调查研究—政策迭代—实践检验的闭环机制,把“问题清单”转化为“成效清单”。

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我们要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一方面,完善党中央重大决策落实机制,用好政治监督“利器”,对“做选择、搞变通、打折扣”者严肃问责;另一方面,以全周期管理理念一体推进“三不腐”,深化整治金融、国企、高校、体育、医药等领域的腐败问题,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总体战。通过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确保党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最为可靠的政治保证。

(作者为青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亚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