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首页 / 青海要闻

江河同源润同心 传承文脉聚合力

来源: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2025-10-13    

青海日报记者 魏 爽

秋季青海“层林尽染”的胜景里,跃动着民族团结的温暖底色。这里的秋,不仅是自然的调色盘,更是各民族携手共赏、同心筑梦的画卷。在西宁市城北区豹街文旅特色街区,身着节日盛装的各民族代表站在主题花车上挥手致意,青唐鼓韵与民族歌舞交织共鸣,西宁市城东区“共富工坊”里的非遗展品与特色美食香气交融,一场别开生面的青海省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启动仪式,诠释着青海讲好民族团结进步故事,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生动实践。

作为多民族聚居、多元文化交织的省份,青海始终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核心任务,以文化传承为纽带,以创新实践为路径,让各民族在文化认同中凝聚人心,在共同发展中巩固团结,书写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青海篇章。

文化润心:在认同建构中夯实精神根基

在果洛西宁民族中学校园的人工智能实验室内,沪青两地学生在代码编程与科技实践中,潜移默化地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在青藏铁路花园学校的青藏铁路精神展示馆内,小小讲解员声情并茂地讲解青藏铁路修建背后的动人故事;在西宁市晓泉小学,学生们沉浸在皮影戏、青绣社团活动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在青海大剧院,西宁市各学校的千余名学生、教师和家长齐聚一堂,共同观赏舞剧《昆仑问道》,于艺术之美中感悟信仰的力量、奋进的力量、信念的力量……

这些生动鲜活的场景,正是青海抓牢抓实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铸就强大思政引领力的生动实践。

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所在。青海把“铸牢”作为干部教育、国民教育、社会教育的重要内容,印发《青海省干部教育培训规划(2023—2027年)》,出台了加强干部、学校“铸牢”教育的实施意见,将“铸牢”纳入各级党校、干部学院教学计划和主体班次;完善大中小学一体衔接的专题课程体系,高校全部开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以社科研究机构、高校为依托,建设“铸牢”研究平台,形成研究成果24项,完成《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汇编·青海卷》7卷186万字的编纂任务。

2025年青海省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期间,全省第二届少数民族农牧民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电视演讲大赛更是吸引各地少数民族农牧民群众参加。比赛中,选手们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声情并茂地讲述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和美乡村的身边事、身边人,展现新时代农牧区的新形象、新变化、新生活,引导各族群众矢志不渝坚持党的领导,永远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坚定不移沿着党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

为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象化、可视化,青海扎实推进中华民族视觉形象工程建设。目前已建成8个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展馆,打造纪念碑、宣传长廊等文化标识156个,发布推广的民族团结进步形象标识在城市乡村随处可见。

艺术创作成为文化润心的重要载体。省文旅部门精心打造的《那时,金银花开》《一江清水向东流》《绽放的花儿》等舞台精品,通过话剧、歌舞等艺术形式,再现了青海各民族守望相助、手足相亲的场景,巡演至今已覆盖全省所有市州。“这些作品里有我们熟悉的生活场景,更有各族人民共克时艰的真情实感,看完心里特别温暖。”观看演出的藏族老人才旦卓玛如是说。

产业赋能:在共富实践中凝聚团结力量

舌尖上的拉面、指尖上的青绣、画笔下的唐卡、脚尖下的旅行、传唱中的花儿、输出中的劳务,成为青海民族团结、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象征。

青海省博物馆的研学活动“火”了,活动将历史、艺术、生物等多学科知识融入展厅寻宝、徽章制作、动物园参观等多样化的课程环节,不仅带领学生深入认识文物,更进一步了解其中蕴含的丰富的青海历史文化;在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北龙山扎龙沟景区内,首届高原康养成人训练营的营员们正做着康养运动,新鲜的空气和凉爽的气候让每一次呼吸都成为与自然的深度对话……当下,青海正因地制宜,挖掘生态文化、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文化、高原文化等,打造差异化的“文化+”产业,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深厚的底蕴与无穷的活力。

青海将民族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让“指尖技艺”变成“富民产业”,更成为连接各民族的纽带。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的拉面产业便是典型代表,全县20多万“拉面人”在全国17个城市打拼,当地政府不仅建立拉面行业流动党支部,还设立6个服务中心,与37个地市签订协作协议。从“一个人外出打工”到“一群人抱团发展”,拉面产业不仅让化隆回族自治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五年增速超10%,更让各民族在商业往来中加深感情。

在省会西宁,“共富工坊”正成为文化赋能共富的新载体。城东区“东城・共富工坊”集电商直播、非遗展示于一体,福禄寿桃、河湟刺绣、扁担酿皮、八宝茶等通过直播走向全国;城北区的共富市集里,汉族的面塑、回族的刺绣、撒拉族的美食同台展销,各族商户在交流中创新产品,在合作中实现共赢。“现在和各族兄弟姐妹一起开发文创产品,生意越做越大,感情也越来越深。”面塑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郗丽霞的话道出了众多从业者的心声。

产业发展的背后,是政策的有力支撑。近年来,青海大力实施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持续深化热贡文化、格萨尔文化、藏族文化、河湟文化等国家级和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深入推进民族文化展示场馆、文化基因库等建设,保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实施非遗传承创新项目,建设非遗特色村镇和非遗工坊,打造“热贡唐卡”“青绣”“藏医药”“青海拉面”等品牌。文化产业正以强大的生命力,让民族团结在共同富裕的实践中愈发坚实。

基层聚力:在交融互嵌中构筑共有家园

“入住社区后,发现这里的活动非常丰富,各族居民相处得都很融洽,我们也很快就融入了这个温暖的大家庭。”西宁市南滩街道南山东社区的居民吴阿姨说。9月29日,一场以“我们的节日·中秋——社区温情欢庆双节,邻里携手共话家风”为主题的双节庆祝系列活动正在进行,活动现场,各族居民围坐在一起,一边手工制作香囊和灯笼,一边分享着各自记忆里的中秋故事。同时,活动还以慰问关怀、党群座谈、手工体验的多样形式将团圆温情与家国情怀融入邻里相聚的时光,让传统节日焕发新活力。

在海东市乐都区碾伯街道古城东社区“石榴籽家园”,“民族团结议事会”已成为化解邻里矛盾、凝聚社区共识的重要平台。“之前社区里两户居民因为停车位问题产生争执,我们通过‘议事会’邀请双方坐下来沟通,还发动各民族的老党员、志愿者一起出主意,最终不仅解决了停车位纠纷,还让两家人成了好邻居。”除了矛盾调解,“石榴籽家园” 还针对不同民族居民的需求,推出了一系列特色服务:为少数民族老年人提供双语健康讲座,为创业青年搭建民族特色产品销售平台,每逢传统节日还会组织各民族居民共同举办庆祝活动,让“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理念深入人心。

走进西宁市城中区南川西路街道香格里拉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内由20块二维码组成的魔方翻翻板藏着“民族密码”,用手机扫一扫二维码,每一面都有不同的内容,主要包括56个民族的人物形象、辖区居民的最美笑容和留言等内容。二楼的“石榴籽家园”内,一场包饺子大赛正在进行。各族居民围成一圈,择菜洗菜、剁肉包馅、剥蒜摆盘,伴着阵阵欢声笑语,忙得不亦乐乎。在这个多民族嵌居式的社区,守望相助、邻里和谐的幸福画面随处可见,民族团结互助之花正在盛开绽放。

社区是民族团结的第一线。青海着力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依托社区“石榴籽家园”,开展“党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层社会治理,积极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条件,加快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累计建成388个社区“石榴籽家园”,通过党建引领,努力将其打造为党群连心园、民族团结园、文化认同园、平安幸福园,让各族群众在共创共建共享中找到归属感、增强认同感、得到幸福感。

江河奔腾不息,文脉传承不止。从昆仑山麓到黄河之畔,从草原帐篷到城市社区,青海正以文化为笔、以同心为墨,持续书写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新答卷。

[责任编辑:亚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