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首页 / 青海要闻

探析基于项目式的高校美育模式创新

来源: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2025-09-17    

毛 斌 刘大亮

美育作为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提升学生审美素养及道德修养。传统高校美育大多以课堂教学、理论讲授为主,一定程度上存在实践环节缺乏、互动交流不足等问题,难以适应现代复合型人才培育需求。项目式教学以实际问题为导向,通过任务驱动、团队合作、创新实践等手段,将美育理念融入项目开展的全流程,为冲破传统美育瓶颈提供了新思路。本文探析基于项目式的高校美育模式创新,以期构建融合理论阐释与实际操作、认识加深与情感体验的新美育体系,加强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提升文化传承意识。

构建“跨学科融合”项目主题。项目式美育的重点在于依托优质载体,突破学科壁垒,推动美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理工科专业可结合工科学科特点,实施“结构、工程、美学协同创新”计划,引导学生在建筑、机械、交通等工程设计中融入比例学、色彩学和人机美学原理;人文社科专业则可围绕“乡村振兴”或“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代转化”等社会热点,通过新媒体手段再造传统符号,实现美育与文化创新结合。同时,可开展校园“小而美”实践项目,如宿舍环境优化、创新校庆活动等,将美育渗透至日常学习与生活中,降低参与门槛,激发学生自主创造力。积极推动校企合作,促进美育项目落地并服务地方经济。与企业联合开展“装备外观与人机美学优化”项目,引导学生在设计中兼顾工程性能与视觉审美,探索工业造型与交互美感的结合;推进“城市更新”项目,让学生在真实工程案例中体会美育的社会性与创新性价值。通过校企合作模式,构建跨学科相融合的主题体系,既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又助力区域产业与社会发展。

创新“项目式实践”教学流程。项目式美育实践应构建“选题—构思—设计—展示—反思”完整流程体系,以强化过程导向的教学效能。在选题环节,可以采取“教师引领与学生自主相结合”的方式,根据学生兴趣与美育目标确定主题,如“绿色建筑外立面与光影美学优化”或“公共设施艺术化提升”。构思阶段,借助调研、走访、参观以及与专家交流,引导学生积累审美经验、明确方向,并由教师提供必要的美学理论和工程技术指导。设计环节,强调多种表达方式的探索,鼓励学生结合建筑模型制作、工程装置实验、景观小品设计、数字化展示等形式来呈现成果,体现工科背景下的美学突破。展示与反思环节则可依托校园展览、校企联合实践成果汇报、线上展览平台等多样化渠道进行展示,并通过师生互动评价和社会反馈机制,引导学生从工程设计的实用性、美学价值与社会意义等维度展开深度反思和系统总结。

打造“多元协同”育人体系。项目式美育的有效推进,离不开资源的整合与协同机制的构建。校内可充分发挥跨院系联动优势,如联合建筑学院、艺术学院、机电学院等,共同开展“建筑外观与工程美学优化”“产品与人机美学探索”等专题实践活动。同时,将学校实体空间作为美育课堂的现场教学基地及学生成果展示的重要场域,增强美育的沉浸感与实践性。校外则可积极拓展与地方行业龙头企业和文化机构的合作,共建实践基地、邀请行业专家进行指导,为学生提供前沿行业视角与专业技术支撑。同时,要建立由过程性记录、成果质量、团队协作、社会反馈组成的多维评价机制,注重提升学生在项目中的审美素养、跨学科协作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真正实现项目式美育的育人目标。

基于项目式的高校美育模式创新,实则是“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现实体现,它冲破了以往美育处于静态知识传授的局限,把美育扩展为动态实践探索,从单向艺术技能培育转变为人文素养全面提升,可为学生搭建“发现美、理解美、创造美、传播美”的全方位发展平台,从而实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为培育新时代高素质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作者单位:山东建筑大学。基金项目:山东建筑大学2024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产学协同的项目驱动型美育教学模式研究〕

[责任编辑:亚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