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首页 / 青海要闻

【感党恩 听党话 跟党走·和谐青海行】团结友爱点亮幸福日常

来源: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2025-09-16     作者:李庆玲

黄南新闻网讯  8月29日,当清晨的第一缕暖阳洒向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希里沟镇城中社区时,这个有着4000多人的社区大家庭便“苏醒”了。

在这个少数民族占比达40%的社区,当阳光温柔地抚过汉藏蒙三语的门牌,不仅照亮了飘着奶茶香气的窗户,也照亮了这个多民族社区和谐共处的美好图景。

7时,家住城中社区佳禾小区的回族汉子马晓明系着围裙已在厨房忙碌,茶壶里飘出熬茶的醇香。他指尖轻掂盐罐,特意为妻子瓦玉莹多加了一点盐,这是他熟记于心的,妻子最爱的咸度。

一份熟知的味觉偏好里,藏着家庭的幸福密码,这个由多民族组成的家庭,用十几年如一日的和睦,书写着民族团结的动人故事。

推开马晓明家的门,干净明亮的客厅里,阳光在茶几上投下斑驳光影,从夫妻两人的合影到女儿手捧奖状的灿烂笑脸,家里的照片集满是温馨瞬间。

“我俩结婚十几年,从没吵过架、红过脸,遇事都有商有量。”马晓明笑着回忆相识往事。当年,他带着两个孩子,是瓦玉莹的真诚善良打动了他;而瓦玉莹,则被他的担当深深吸引。两年相处中,两人因善良的品格与顾家的特质,坚定地走到了一起。

当阳光照进客厅,两人10岁的女儿马梦婷蹦跳进门,马尾辫在身后划出欢快弧线。在友爱家庭长大的她,浑身透着与生俱来的自信与开朗。马晓明拿出女儿两次获得的“民族团结好儿童”奖状,旁边摆放着夫妻俩获得的由社区颁发的“民族团结示范户”奖状,二者相映成趣。

小家和谐方能大家团结,当马晓明按回族习俗准备早餐时,瓦玉莹会默默配合;瓦玉莹参加藏族传统节日时,马晓明总是全力支持。这个普通家庭的日常,正是城中社区“民族团结一家亲”最鲜活的注脚。

15时,当高原的阳光轻盈洒在道路上,城中社区副主任马芬兰与委员纳木金措踏着斑驳树影,敲响了佳禾小区居民关保加老人的房门。

“吱呀”一声,门轴转动,一股浓郁的奶茶香混着蜜瓜的甜味扑面而来,关保加夫妇早已备好茶点,见她们进来,老人笑容满面地招呼,“快坐下,尝尝新熬的奶茶,香着呢!”

寒暄过后,两人开始为老人办理养老认证服务。“您脸转向这里,看镜头……”马芬兰举着手机,手指在屏幕上轻轻滑动,耐心指导老人完成认证。纳木金措在一旁偶尔进行蒙古语翻译,补充几句玩笑话,逗得老人开怀大笑。

关保加的老伴儿眯着眼凑近手机,马芬兰便蹲下身,将手机举到老人眼前,另一只手轻轻扶住她的肩膀说“阿姨,别急,慢慢来!”认证结束后,马芬兰又从包里掏出一个小本子,仔细询问和记录老人近期的健康状况。

走出老人家,马芬兰说:“城中社区共有9名工作人员,其中4名是少数民族,我是回族,纳木金措是蒙古族。作为网格长,我们常结伴上门服务,为老人量血压、送药品、代缴水电费等。”

在马芬兰心中,社区是友爱和谐的大家庭,而社区工作人员也像石榴籽般紧密协作,将精细服务覆盖至社区各个角落。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19时,城中社区三楼活动室的窗棂还泛着夕阳的余晖,《歌唱祖国》的旋律已乘着初秋的风飘出老远。

推门而入,社区快乐合唱团成员已各自就位,有的老人拉着马头琴伴奏,有的老人拿着二胡调音,还有几个阿姐高声歌唱;谱架上印有蒙汉双语歌词,翻动中仿佛在为合唱打着节拍。

“我们这儿没有专业歌手,但每个人、每颗心都唱得真诚。”一名合唱团成员说道。

快乐合唱团正如其名,洋溢着欢乐和谐的氛围。这个成立于今年5月的社区文艺团体,现有成员18名。马芬兰介绍,针对社区文艺爱好者众多的特点,社区特别牵头组建了民族团结合唱团,吸引来自汉族、蒙古族、回族等多个民族的居民加入。

“合唱团坚持定期排练,成员在合唱过程中不仅提升了艺术修养,更通过音乐相互学习、增进了解,优美的歌声已然成为联结各族居民情感的重要纽带。”马芬兰说。

其实这样的集体活动还有很多,城中社区通过系列文化活动凝聚各族居民情感,让“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理念融入日常,集体活动在这里也被转化成为文化交融的生动课堂。

[责任编辑: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