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首页 / 青海要闻

青海互助县:产业兴 生态美 百姓富

来源:青海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5-09-03     作者:陈郁

黄南新闻网讯   祁连山消融的冰雪滋养着湟水谷地的沃土,达坂山的劲风里飘荡着青稞酒与油菜花的芬芳。在青海高原东部的“彩虹故乡”——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乡村振兴的热潮正席卷田野村落,从防返贫的精准守护到特色产业的蓬勃生长,从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到农民技能的迭代升级,一幅产业兴旺、生态优美、百姓富足的画卷,正徐徐铺展。

民生为基:精准守护稳稳的幸福

“今年我申请了产业奖补,你看它们长得多好。”西山乡监测户马秀兰蹲在鸡舍旁,看着羽翼渐丰的鸡苗满脸笑意。这些用3000元奖补资金购置的鸡苗,年底能为她增收5000多元,是她生活的“定心丸”。这样的温暖场景,源于互助县对防返贫工作的精准发力。依托青海省“2411”监测机制,互助县已帮助1417户5104人消除返贫风险,让脱贫攻坚成果更稳固。

走进就业服务站,电子屏上滚动的招工信息格外醒目:“去格尔木摘枸杞,管吃管住一天200元”“县里汽配城招保安,月薪3500元”,工作人员围在脱贫户身边,耐心讲解岗位要求、交通补贴政策。2023年以来,互助县通过强化联农带农机制、落实务工保障政策,累计转移劳动力18.83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15.5亿元,带动1.8万名脱贫人口及边缘易致贫人口就业,脱贫人口工资性收入占比超60%。2024年,全县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16509元,数字背后,是越来越多家庭“钱袋子”鼓起来的踏实。

“大家看,这是马铃薯晚疫病,要这样喷药……”在东山乡的田间课堂上,农技专家手持病叶现场教学,这样的培训每年超千场,从选种育苗到病虫害防治,从田间管理到采收储存,为农户提供全流程指导。脱毒马铃薯技术让亩产提升、测土配方施肥减少浪费、病虫害绿色防控守护品质,一项项实用技术,成了农民手里的“致富金钥匙”。

更具活力的变化,发生在新型职业农民群体中。40岁的张娟曾是只会埋头种地的农户,如今却能熟练用手机直播卖粉条:“以前不懂销路,现在拍视频、搞直播,粉丝跟着买,收入翻了一番。”五年来,互助县累计培育3756名新型职业农民,他们带着技术、思路闯市场,带动3.6万户农户抱团发展,成了乡村振兴的“领头雁”。

产业振兴:特色招牌点亮增收路

互助县的田野间,从不缺“土味”十足的宝贝,如今这些“宝贝”正通过产业链延伸、品牌化打造,变成富民强县的“金招牌”。

东山乡的马铃薯,曾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的作物,如今却成了全产业链发展的典范。在双垄覆膜技术加持下,这里的马铃薯每亩增产500斤;3.5万亩种植基地实现“种薯培育—加工—销售”闭环,寺尔村的冷链库让2600吨马铃薯反季上市,身价翻倍;东山村的淀粉厂将洋芋变成筋道的粉条,2025年新上的全自动生产线,还让村里20多名妇女实现“家门口就业”,月增收2000多元。小洋芋长出大产业,成了东山乡农户的“致富薯”。

九月的互助,油菜花褪去金黄,饱满的籽荚里藏着更大的“商机”。互丰集团选育的“青杂”系列杂交油菜,不仅亩产比普通品种高200斤,还抗倒伏、耐严寒,如今已走出青海,扎根蒙古、俄罗斯的田野;汉尧粮油通过绿色种植技术,让油菜籽出油率提升至38%,从普通菜籽油升级到高端调和油,甚至延伸出“油菜花旅游”“油菜文创”等新业态。“互助油菜籽”地理标志的认证,更让产品溢价30%,让“一朵油菜花”绽放全产业链价值。

最让互助人骄傲的,莫过于登上2025年全国两会餐桌的互助八眉猪。作为高原珍稀猪种,它不仅拿下多项品质认证、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还形成了“保种—繁育—加工”产业集群。如今,14家规模养殖场与8000户养殖户携手,从仔猪培育到冷鲜肉加工,从真空包装到电商销售,让这头“高原黑猪”香飘全国,成了互助县响当当的“星级土特产”。

2024年,互助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入选“品牌兴农典型案例”,“优品种、提产能、油菜花开金满地”案例获评全国“三品一标”典型案例。这些荣誉,是对互助县特色产业发展的肯定,也让“互助产”从地方特产,变成走向全国的“净土青海?高原臻品”。

生态振兴:绿水青山映出好光景

“以前种地靠化肥‘喂’,地里硬邦邦的;现在改用有机肥,麦子长得结实,土里的蚯蚓也多了!”红崖子沟乡老农王海生摸着饱满的麦穗,话里满是对如今种地方式的认可。互助县推行的化肥减量增效技术,十年间让全县化肥用量下降四成,既保护了土壤肥力,又提升了农产品品质,实现了“生态好、收成好”的双赢。

农田里的残膜,曾是让农户头疼的“白色污染”,如今却成了能换钱的“宝贝”。全县36个残膜回收点,每年能“消化”202万公斤旧地膜,回收率达100%。“以前膜扔得到处是,风一吹像飘带;现在打包送回收点,每公斤能换2元钱,够买袋盐了。”农妇们打包残膜时的笑容,是生态效益与民生效益结合的生动写照。不仅如此,秸秆也有了新归宿,生物质燃料厂将麦秆制成清洁颗粒,养殖场把玉米秆变成牛羊“营养餐”,全县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0%,农业废弃物实现“变废为宝”。

塘川镇的高标准农田里,田成方、渠相连,喷灌设备喷出的水雾在阳光下折射出彩虹,成了田野间的新景致。“以前浇地要挑水,一亩地得忙大半天;现在按个按钮就行,一亩地还能省30方水。”种粮大户老杨算起增收账:“田改造后,亩产多收300斤,一年下来能多赚5万块!”2024年,互助县建成的8577亩高标准农田,新增产能够全县人吃一个月;十年间,全县累计改造农田3.33万公顷,55.3%的耕地实现旱涝保收,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0.3个百分点,农业机械化率从50%提升至77.6%,曾经的“望天田”,如今变成了旱涝保收的“吨粮田”。

从金色的油菜花海到翠绿的蔬菜大棚,从轰鸣的农产品加工厂到热闹的助农直播间,互助县的乡村振兴之路,藏着每一位劳动者的汗水,也映着每一个家庭的期盼。在这里,产业因特色而兴,生态因守护而美,百姓因振兴而富,“彩虹故乡”正以蓬勃的姿态,奏响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更强音。

[责任编辑: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