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成败,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作风。近日,省委十四届九次全会召开,以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为主线,全面贯彻“五个进一步到位”重要要求,发出了“以优良作风奋进新征程,把中国式现代化青海实践推向前进”的号召,这是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青海工作的“路线图”“任务书”。要全面学习领会此次省委全会精神的核心要义,准确把握强党性、惠民生、重实绩三个关键,以干部作风之变引领政治生态持续向好,为在现代化新青海建设中挑大梁、勇争先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抓作风就要“强党性”,以理论武装廓清思想迷雾。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四风”问题的思想根源或是政绩观错误、责任心缺失,或是官本位思想严重、权力观扭曲。现实生活中,有的党员干部对作风建设仍然抱有“过关”心态和侥幸心理,究其根源还是理想信念不够坚定,党性修养有所弱化。抓作风必须把锤炼党性、提高思想觉悟作为关键,健全落实“四个以学”长效机制,完善“第一议题”、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领导班子读书班、研讨交流等制度,及时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深挖“特殊论”和“补偿心理”的思想根源、具体表现,推动党员干部清醒认识本地所具备的区位优势和平台资源,以努力工作回报组织培养重用。实践证明,思想上松一寸,行动上就会散一尺,唯有从思想上正本清源、固本培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才能廓清思想迷雾,在关键时刻抵得住诱惑、经得起考验。
抓作风就要“惠民生”,以为民情怀巩固执政根基。作风问题核心是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群众看党和政府,最直观的视角就是身边的党员干部正不正派、清不清廉、干不干事。当前,民生领域工作还有不少短板,物业管理、劳动欠薪等问题仍需加力破解,部分历史遗留问题解决的成效还不够好。这些问题背后,折射出一些干部宗旨意识树得不够牢,以群众满意检验和提升工作还有差距。抓作风就要以为人民服务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化落实“四下基层”制度,巩固拓展“七项惠民行动”成果,着眼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以党建引领“有诉必应马上办”、领导干部“走基层解难题”实践活动、“小切口”微调研等为抓手,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诉求集中的困难问题,让群众对作风建设成效可感可及。实践证明,只有厚植为民情怀,把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在想问题、做决策时摒弃“自我感觉”,重视“群众感受”,切实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才能真正赢得群众的信赖和支持。
抓作风就要“重实绩”,以能上能下激励担当作为。能否敢于负责、勇于担当,最能看出一个干部的党性和作风。从近期通报的典型问题来看,拍胸脯、拍脑瓜、拍屁股的“三拍”干部并不少见,盲目跟风建设文旅项目,背离实际需求搞“面子工程”等问题依然存在,其实质是主观主义、功利主义作祟,权力观扭曲、政绩观错位。抓作风就要树立重实干、重实绩、重担当的选人用人导向,坚决落实“五个大力选用、五个坚决不用”要求,把敢不敢扛事、愿不愿做事、能不能干事作为识别干部、评判优劣、奖惩升降的重要标准,结合“挑大梁、勇争先”干部调研,真正把在招商引资、项目建设、防汛救灾、乡村振兴一线埋头苦干、实绩突出的干部选出来、用起来,精准识别表现不佳、责任心缺失的干部,坚决调整不适宜担任现职的干部,以真上、真下激发干部干事创业活力。实践证明,只有公道对待干部、公平评价干部、公正使用干部,不让担当者吃亏,不让干事的人寒心,才能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政治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