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首页 / 青海要闻

教育如琢玉 成器在细微

来源: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2025-08-19     作者:丁永乐

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命题,在于破解薄弱学校转型困境,让每一所学校都能肩负起立德树人的使命。当前,部分学校仍深陷应试化泥潭,重分数轻素养、重共性轻个性的倾向,导致教育生态失衡、育人价值弱化。近年来,西宁市七一中学以理念革新为先导、机制重构为支撑,从“薄弱校”到“优质校”的蜕变实践,深刻回应了《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 年)》中“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水平”的核心要求,为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提供了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的鲜活样本。

党建引领,以系统思维构建育人共同体。教育治理的深层矛盾,在于如何将党的领导优势转化为育人场域的整体效能。高质量发展中,一些学校存在党建与教学结合不紧密,导致教育要素碎片化、育人合力弱化。西宁市七一中学以“1369”党建品牌为抓手,构建起“政治引领-组织保障-业务融合”三维治理体系,运用马克思主义系统观重构教育生态,使学校成为“主体-客体-主体”互动共生的有机整体。社会系统理论认为,任何组织都是由相互关联的子系统构成的有机整体,只有各子系统协同联动,才能实现整体功能最大化。七一中学的实践将这一理论转化为具体机制,党支部书记牵头成立教改领导小组,将每周行政会转化为“理念学习-策略研讨-考核评估”闭环平台。针对五育融合不足的共性问题,七一中学构建“德铸魂、智赋能、体强健、美浸润、劳砺行”体系,通过19门校本课程实现全面培养。“党员教师技能比武”聚焦教学交往能力提升,“红色文化进校园”厚植德育根基,“党建+家校共育”拓展育人场域。这些实践直指素质教育,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转化为可操作的育人方案。正如马克思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是“体力和智力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七一中学通过党建引领整合教育要素,使五育从割裂走向融合,彰显了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特征。

流程再造,以实践认识论重构教学闭环。传统教学的低效性,源于“教-学-评”的断裂与单向性。不少学校仍沿用“教师讲、学生听、期末考”的线性模式,将课堂简化为知识传输的“流水线”。西宁市七一中学深化“5154”教学流程改革,以闭环管理理论重构教学链条,实现了从“经验型教学”到“交往型实践”的转型。学校统一的学期教学进度表、双向细目表等“五项内容”构成教学实践的基础框架,教研组通过定目标、定重难点、定方法、定检测“四定”路径,使教学全过程可控可测。教师授课前编制单元测试卷,课堂练习匹配教学目标,课后作业分层设计,这种“讲练测一体”的闭环系统,使“教”与“学”在交往互动中达成辩证统一。教学设计中的情境导入、问题探究等五个环节,也打破了“满堂灌”的单向传授模式。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情境中主动建构的,而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理论则强调“主体-客体-主体”的互动网络。七一中学通过设计真实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完成知识建构,使课堂成为师生通过课程客体进行交往的实践场域。教师反思制度要求记录“成功经验、不足改进、学生创新点、再教设计”,体现了“实践-反思-再实践”的螺旋上升规律,推动教学从“知识传递”向“认知形成”转型。

教研转型,以行动研究激活教师主体性。教研工作的形式化,根源在于脱离教学实践场域,忽视教师作为研究主体的能动性。一些学校的教研活动仍停留在“集体备课走过场、听课评课说套话”的层面。西宁市七一中学创新“三备、三案、三测”机制,使教研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孵化器”。“三备”机制(初案-共案-个案)体现了从个体实践到集体研究再到个性创造的辩证过程,专人主备形成“初案”是实践经验的初步提炼,备课组研讨打磨“共案”是集体智慧的碰撞融合,教师结合学情生成“个案”则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创造性转化。这一过程符合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中的“合作学习”模式。“三案”贯穿教学全程,“三测”(课堂检测-周测-单元检测)以数据驱动改进,形成“课前预设-课中生成-课后完善”的完整链条。这种教研模式打破了“教研与教学两张皮”的困境,使教师在“行动中反思”,将教学实践转化为研究素材,再将研究成果反哺教学实践。七一中学的教研改革通过激活教师的研究主体性,使教研成为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为教育质量持续提升注入内生动力。

课堂革命,以交往实践实现全人发展。在传统课堂中,薄弱学生常因跟不上节奏而游离于教学之外,形成“越差越怕、越怕越差”的恶性循环,违背了教育公平的本质要求。西宁市七一中学构建“问题导向、小组合作、达标检测”的高效课堂模式,以合作学习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理论为指导,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找到自己的成长坐标。“四学五步”模式体现了交往实践的核心要义:6人异质小组中,“组长、记录员、汇报员、监督员”等角色确保人人参与,这是对“主体多元性”的尊重;小组讨论围绕核心问题展开,在思维碰撞中实现进阶;组间辩论促进思想交锋,凝练学科方法;分项展示通过“以题论法、多题一解”强化能力,5分钟达标检测按“6:3:1”分层设计,让薄弱生完成基础题即可获肯定。这种设计让学困生从“简单角色”起步,在同伴支持中逐步建立自信,实现从“被动旁观”到“主动参与”的转变。课堂不再是知识传输的“单向通道”,而是师生、生生通过课程客体进行多元交往的场域,在“全人范式”教育中,促进每个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教育如琢玉,需以理论为“刻刀”,以实践为“砺石”,方能成器。西宁市七一中学的蜕变实践表明,薄弱学校转型不是简单的技术改良,而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整合教育治理、认知科学、教师发展等多学科理论的系统变革。当党建引领的“系统合力”、教学闭环的“认知规律”、教研转型的“主体活力”、课堂革命的“交往生态”形成共振,就能破解“应试化”困局,实现从“薄弱”到“优质”的跨越,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基层样本。

(作者为西宁市七一中学校长)

[责任编辑:亚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