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首页 / 青海要闻

【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重要讲话精神 “三生”共赢大路宽 ——“两山”理念青海实践系列报道之六

来源: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2025-08-17     作者:张多钧

黄南新闻网讯  “这张照片上的鸟叫斑尾榛鸡,刚开始拍的时候只有4只,如今已经增加到9只。从拍鸟开始,我已经在这边记录到80多种鸟。”

说话的人是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珠固乡珠固寺村的村医王国忠,也是一名“鸟圈”里的“鸟导”。他所在的村子是祁连山国家公园候选区青海片区的核心区,生态资源富集,鸟类种类繁多。

从2019年开始,王国忠便开始拍摄家乡的各种鸟类,并作为向导带摄影爱好者拍鸟,一年下来少说能挣个10来万,王国忠说:“父辈‘靠山吃山’是砍柴烧火、打猎吃肉,而我们这一代‘靠山吃山’走的是守护绿水青山、收获生态财富的新路子。”

在青海,像王国忠这样吃上“生态饭”的群众还有很多。青海,作为连接青藏高原与内陆地区的关键生态纽带,在国家生态格局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省牢记嘱托,立足生态优势,探索特许经营、生态旅游、联动带农等转化路径,推动生态保护、生产发展与民生改善的“三生”共赢,为高原地区践行“两山”理念提供了鲜活的“青海样本”。

雪山草原打开“绿色存折”

盛夏的青海湖宛如巨大的蓝宝石,湖面斑头雁轻舞,水下湟鱼摇曳,岸边游人如织。在刚察县圣泉湾生态体验区观景点,牧民们的吆喝声此起彼伏:“骑马啦!骑白牦牛啦!还可以和小羊羔合影!”

圣泉湾观景点是青海湖首批设立的12个生态体验区观景点之一,设立这些体验区就是为了在严格遵循生态环保、国土空间规划和保护区管控规定的前提下,既满足游客观景需求,又保障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生态体验区成了牧民打开“绿色存折”的钥匙。

位于泉吉乡冶合茂村的圣泉湾观景点,带动该村实现综合收入超过320万元,惠及1135名村民。其中,51名直接就业人员工资收入预计达73.7万元,人均年收入达1.44万元。

牧民看加才让就是受益者之一,“村子就在湖边,靠着景区能增加收入。”现在,看加才让在景区牵牛牵马供游客骑乘拍照,每天收入几百元。

“青海湖景色越来越美,游客多了,靠着一头牛一匹马,挣得比以前多多了。”看加才让说,在圣泉湾观景点,和他一样提供骑马骑牛体验的冶合茂村牧户有60多户。

冶合茂村有320多户,过去产业单一,牧民守着美景却只能发展传统畜牧业。如今,借助青海湖沿岸生态体验观景点,村民们实实在在吃上了“生态饭”。2021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湖仙女湾考察时强调:“生态是资源和财富,是我们的宝藏。”圣泉湾的实践,正是对这一重要指示的生动践行。

生态体验正成为青海湖乃至青海省激活生态价值的关键路径。作为全国唯一同时推进三江源、祁连山、青海湖三个国家公园建设的省份,青海依托“国家公园省”建设,积极探索如何赋予沉睡的生态资源以经济价值。三江源国家公园已积极融入全省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战略,并高标准推进特许经营改革试点,旨在为国家公园特许经营提供“青海样板”。

生态旅游带来“流量密码”

祁连山是我国西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近年来,祁连山国家公园候选区青海片区积极探索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结合点,生态旅游,尤其是生态研学,成为其发展的亮点。

今年5月中旬,记者探访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首站就是门源县仙米乡桥滩村的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科普馆,这里是了解这片区域生态的窗口。作为青海首个以国家公园为主题的自然科普馆,自开放起就将“自然教育”作为核心,是生态旅游的重要起点。

其实,从2018年开始,该片区就以打造“生态文化高地”为目标,扎实推进自然教育,为公众提供亲近和了解自然的平台。

生态旅游的支撑点在哪里?片区充分利用科普馆、特色管护站、野生动物救护站和科研基地等资源,联合当地社区,开发丰富的生态体验活动,如自然研学、生态摄影、生态徒步等。这些活动不仅吸引了游客,更直接带动了社区发展:群众通过担任生态向导、提供餐饮民宿服务等方式实现就近就业增收。

“我们的典型研学路线很清晰。”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科普馆副馆长康维发介绍,“游客从仙米高速出口下来,先到讨拉沟管护站,了解管护员的日常巡护工作;接着参观科普馆,学习祁连山的地质生态知识;最后前往聚阳沟景区,实地观察自然生态。”这条“管护站+科普馆+生态研学”路线,正是探索环保与生态旅游结合的新实践。

效果如何?数据显示,依托聚阳沟户外研学基地开展的“祁连山下”自然教育活动,首批体验者好评率98%,各类自然教育活动累计参与人数达到200万人次。各类研学活动为当地3家特色农家乐带来约6万元的经济收益。

生态旅游的内涵还在深化,“国家公园生态研学”“牧人环保向导”等深度游产品,巧妙地将生态保护理念融入游客体验。游客在牧民向导带领下参与徒步摄影等活动,旅游收入直接惠及这些生态守护者,有效激发了社区守护家园的内生动力。

绿水青山捧出“金饭碗”

盛夏的昂赛大峡谷,美得像打翻的调色盘。赤红的丹霞山峦间,点缀着浓郁的绿意,澜沧江边平坦的草原上,五颜六色的野花开得正盛,牦牛悠闲地穿行其中。

家住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昂赛乡年都村的格英,又开始了新一天的巡护工作:捡捡垃圾,留意野生动物的踪迹,再看看牧草的长势。“这儿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得爱护。”格英特别喜欢这份工作,他说,巡护路上常有“惊喜”。

说着,他掏出手机,里面存着不少高清的雪豹影像——这些就是他说的“惊喜”。“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生态宝贝,已经有传媒公司想买这些素材了。”

格英所在的年都村是三江源国家公园澜沧江源园区的核心区。这里生活着雪豹、金钱豹、猞猁等多种猫科动物,被称为“大猫谷”,吸引着不少国内外摄影爱好者前来追寻“大猫”的身影。

“大猫谷”的名气越来越大,牧民们增收的路子也宽了。有的开起民宿接待摄影师,有的当上了向导,还有像格英这样,把巡护时拍到的精彩素材卖给传媒公司。靠着家门口的绿水青山,牧民们实现了身份的转变,捧上了“金饭碗”。

如今,格英的身份不只是生态管护员。他还是村里的保险取证员,谁家的牲畜要是被野生动物咬死了,他就得去拍照取证,传给保险公司。

“仔细算算,收入来源比以前丰富多了。”格英掰着手指头算起来,“有生态管护员的工资,有卖照片视频的钱,有当保险取证员的收入,再加上养牦牛的收入,日子确实比以前好。更重要的是,咱们的草场保护得更好了!”

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启动后,园区内像格英这样的生态管护员已有17200多名,每年投入补助资金达3.7亿元。2021年,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设立,面积从原来的12.31万平方公里扩大到19.07万平方公里。新扩进来的区域,又有4141户牧民登记在册。

格英的故事,正是青海万千生态守护者转型致富的缩影。如今的青海,越来越多的生态管护员,正用双手守护着绿水青山,捧起了属于自己的“金饭碗”。正如王国忠所说,这是新时代“靠山吃山”的幸福生活。

[责任编辑: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