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首页 / 青海要闻

用好“指挥棒” 激活“新动能”

    发布时间:2025-08-07     作者:谭有福

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关键在于牢牢把握“能上能下”这一核心,科学构建涵盖“上”有通道、“下”有依据及“下”后再起的完整制度闭环,切实打破“能上不能下”的传统固化藩篱,确保干部队伍始终焕发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

明确衡量“标度”,激发干部“上升动力”。干部“能上”不仅是个人担当的体现,更意味着肩负的使命与责任。应牢固树立“以实绩论英雄、凭实绩用干部”的鲜明导向,实行“政治标准+实绩导向”双轮驱动策略,建立“德能勤绩廉”五位一体综合评价体系,将乡村振兴、项目建设、基层治理、民生服务等重点领域作为干部历练的主战场,通过谈心谈话考察政治品格、民主测评了解群众基础、实绩考核验证专业能力、档案审查核实成长轨迹以及多方征询听取真实口碑的“五维识别法”,确保选拔过程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建立重大任务表现突出者优先、基层工作经历丰富者优先、群众满意度高者优先的“三优先”使用机制,以此激励那些肯干事、敢负责、善成事的干部脱颖而出。此外,通过广泛宣传和学习“优者”的经验事迹,营造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

亮出执行“力度”,确保干部“下之有据”。干部职位是公共职务,而非个人私产。对于德不配位或不称职的干部,必须及时调整与鞭策。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依据《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规定》,组建由纪检监察、组织人事、信访审计等部门构成的综合研判专班,推行政治立场、工作执行、作风状态、工作实绩“四维考核法”,定期会诊干部表现,全面掌握干部“负面信息”。严格执行15种不适宜任职情形的认定标准,对苗头性问题及时警示、对倾向性问题限期整改,对确属不适宜任职的,合理启动“下”的程序。通过建立“预警-约谈-调整”的递进式处置流程,坚决将“躺平式干部”和“问题干部”调整“出局”,彻底打破“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不良风气。

提升管理“温度”,促进干部“下后有为”。“下”并非最终目的,其根本在于提振干部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必须完善后续管理体系,特别是加强对“跌倒干部”的帮扶,通过完善退出领导岗位干部的管理工作,常态化开展结对帮带、谈心谈话、回访教育等活动,有针对性地实施“菜单式”教育引导、调学调训和实战历练,帮助这些干部排解低迷情绪、重振干事志气、提升履职本领。本着“不抛弃不放弃”的原则,拓宽“下”后再“上”的渠道,建立健全“纠错改正、澄清正名、谈心谈话、协作配合”四项机制,正确把握“三个区分开来”的原则,对工作积极性不减、错误认识到位、在新的岗位上取得突出实绩的干部,按规定程序及时重新启用。这不仅有助于“下”的干部重塑信心,更能推动形成干不好必须“下”、干得好还能再“上”的良性循环。

[责任编辑:亚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