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指出“以文化人,更能凝结心灵;以艺通心,更易沟通世界”。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契合了当代青年的接受心理,为“大思政课”建设提供了生动案例。“两弹一星”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蕴含的“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核心要义,与新时代青年价值观培育形成深刻呼应。近年来,《横空出世》《五星红旗迎风飘扬》《钱学森》等“两弹一星”题材电影以艺术化的表达方式,成为传播主流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两弹一星”精神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青年而言,这既是精神的指引,也是行动的号角。因为个人的理想始终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只有将自己的青春奋斗融入到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才能让人生更有意义、更有价值。青海作为“两弹一星”精神的重要发源地,其特殊地理环境与历史记忆为价值观传播提供了独特场域。因此,我们要大力挖掘地域特色资源,创作更多相关的红色影视作品,让青海青年通过影片深入了解家乡的优势与潜力,深刻认识到,“两弹一星”精神中蕴含的自力更生、勇于登攀的品质,正是青海在推动科技创新,攻克盐湖资源开发、新能源利用等技术难题时所需要的;无私奉献、大力协同的精神,则能激励青海人民共同投身于生态环境保护,守护好这片绿水青山,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相拥,共同发展进步。引导青年将个人发展与时代需求、国家命运相结合,积极投身于盐湖产业的创新发展,利用先进技术提升资源利用效率;积极参与到新能源项目的建设中,让青海的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为国家的“双碳”目标贡献更大力量;积极挖掘和传承民族文化,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相结合,打造更多具有青海特色的文化品牌等,在这片充满故事和希望的土地上,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海青年的智慧和力量。
一、个人层面:志存高远与奋斗精神的时代传承
“两弹一星”题材电影通过塑造鲜活的人物形象,将国家叙事转化为个体奋斗故事,使青年在情感共鸣中接受有效的价值观传递。“两弹一星”题材电影通过展现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等老一辈科学家和建设者形象,突破了传统英雄叙事的窠臼,以“平凡中见伟大”的表现手法展现了他们放弃优渥生活、扎根戈壁的奉献精神,激励广大青年树立远大理想,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这种叙事策略有效消解了当代青年对说教式宣传的抵触心理,在情感共鸣中实现了价值观的内化。电影《横空出世》中,科学家们隐姓埋名在极端艰苦条件下坚持科研攻关的情节,与当下青年面临的学业压力、职业选择形成跨时空呼应。青年在观影过程中能深刻体会到老一辈科学家们在困境中坚韧不拔的毅力,从而反思自身在面对困难时的态度和行动。他们能从电影情节中汲取力量明白奋斗精神并非空洞的口号,而是在实际生活中面对挫折不轻易放弃、勇往直前的具体行动。
二、历史层面:民族记忆与集体认同的当代诠释
“两弹一星”题材电影将“青海金银滩原子城”等地理符号与“自力更生”精神绑定,使抽象的历史事件变得可触可感,形成可感知的民族记忆。通过影像化的历史再现,为青年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的窗口,让他们直观地感受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电影《五星红旗迎风飘扬》采用平衡叙事策略,既展现了苏联撤援后的技术困境,又突出了自主创新的成功实践。这种叙事方式避免了简单的历史虚无主义或民族主义倾向,帮助青年建立辩证的历史认知,强化其民族自信。此外,“金银滩原子城”在电影中不仅是物理空间,更成为承载民族记忆的“记忆之场”。电影通过长镜头展现废弃厂房与新时代青海的时空对话,使青年观众在“看见历史”的同时“看见自己”——这种双重凝视强化了“我是历史传承者”的身份认同。电影以生动的影像叙事还原“两弹一星”工程的艰辛历程,帮助青年从历史纵深中理解这一伟大事业的深远意义。通过群众视角与时代视角的结合,影片强化了青年群体对民族复兴历程的认知,使其在历史与现实的对照中,增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自觉传承红色基因。
三、国家层面:初心使命与中国道路的生动诠释
“两弹一星”题材电影通过微观叙事展现宏观主题,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和中国道路的必然性。电影《钱学森》以科学家归国报国的个人选择为切入点,通过“手算数据”“风雪中运输设备”等细节描写,展现了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另外,影片中“全国一盘棋”的科研协作场景,将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转化为可感知的影像语言。青年在观影中自然形成“制度认同”——当看见全国资源向青海汇聚时,政治认同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我的家乡参与国家伟业”的切身感受。“两弹一星”精神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制度优势和国家意志。电影通过呈现这一战略工程的成功实践,向青年传递了坚持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青年群体在观影过程中深化了对国家发展道路的政治认同,进一步筑牢理想信念,成为维护民族团结、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电影通过情感化的叙事,使青年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对国家发展道路的政治认同。这种艺术化的表达方式,有效避免了生硬的政治说教。
“两弹一星”题材电影通过个人叙事的情感共鸣、历史记忆的影像重构和国家话语的艺术转译,实现了主流价值观的有效传播。同时,在青年价值观培育中,电影艺术实现了三个重要突破:从“宏大叙事”到“个体叙事”的视角转换,从“历史再现”到“记忆激活”的认知重构,从“政治说教”到“情感浸润”的方法创新。这些经验启示我们:新时代价值观传播需要把握“政治性”与“艺术性”“历史性”与“当代性”“普遍性”与“地域性”的辩证统一。
未来,青海可依托“两弹一星”发源地的地域优势,在红色影视创作与传播上大有可为。在创作手法上,深度挖掘本地独特的历史细节与人文故事。比如,聚焦青海戈壁中科研人员与当地牧民互帮互助的温情片段,或是记录建设者们在极端气候下坚守岗位的日常瞬间,用充满烟火气的个体叙事替代宏大的历史框架。同时,融入青海的地域元素,将昆仑山、青海湖等自然景观作为故事背景,让镜头语言与这片土地的气质相融,再借助虚拟现实技术还原当年的科研场景,让青海青年在沉浸式体验中穿越时空,与先辈产生强烈的情感共振。
在传播策略上,要贴合青年的信息获取习惯。搭建线上线下联动的传播矩阵,线上利用短视频平台推出影视片段解说、幕后创作故事等内容,结合弹幕互动、话题挑战等形式激发参与热情;线下在校园、社区开展露天观影活动,邀请“两弹一星”亲历者或后代分享故事,组织青年围绕影片主题进行座谈交流。此外,还可将红色影视与青海的文旅资源结合,打造“影视取景地打卡路线”,让青年在游览中深化对影片内容的理解。通过这样有地域温度的创作与精准的传播,让“两弹一星”精神在青年群体中扎根生长,引导他们将个人理想与家乡发展、民族复兴紧密相连,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传承红色基因,勇担时代使命。
(作者为青海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