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首页 / 青海要闻

江源银线铸丰碑 光明永续照高原——写在330千伏青海玉树州第二回线路工程投运之际

来源: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2025-07-23     作者:董洁 魏雅琪 王国栋

7月22日下午,青海330千伏玉树州第二回线路工程正式投运,全省市州实现330千伏大电网双回路供电!玉树藏族自治州的三江源大地上,这条507.5千米的“电力巨龙”穿越复杂地形,12000余名建设者近两年奋战,铸就1134基铁塔。此前一回线路终结缺电史,如今二回工程投运,形成“双回路”,为40余万名牧区群众稳稳供电!

黄南新闻网讯 雪山为证,草地为凭,银线如弦,在青藏高原上奏响光明乐章。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330千伏唐乃亥变电站向西南,两条输电线路似银龙越岭,时而昂首云海,时而俯身峡谷,终与玉树变电站相拥。

7月22日,330千伏玉树第二回线路工程(简称“玉树二回工程”)正式投运,标志着玉树电网迈入大电网“双回路”供电时代。这不仅是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服务涉藏地区发展的光明工程,更是一条承载高原梦想的“电力天路”,让农牧民“用好电”的夙愿照进现实,为三江源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称多县拉布乡兰达村,如今53岁的“兰达仓民宿”负责人索南巴久笑容里藏着岁月的对比:“在我的青年时代,停电是家常便饭,孩子写作业得赶在天黑前;现在民宿全套家电运转自如,5月保电时全国各地的电源车赶来支援,用电几乎没受影响。”

这变迁背后,是玉树电网的蝶变。玉树4·14地震前,小水电支撑的孤网让“夏供一天停一天”成为常态;2013年首条连接大电网的玉树一回线路工程建成,终结了缺电历史;如今玉树二回工程投运,不仅拥有两条与青海主网相连的330千伏线路,110千伏线路全面覆盖玉树一市五县,35千伏及以下线路延伸至179个行政村,38.5万名群众彻底告别“用电焦虑”。

玉树二回工程沿线海拔在3200米到5000米的云端,全线507.5千米中近400千米的线路悬在海拔4000米的雪线之上,工程有81基铁塔需穿越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域。“如何找到工程建设和生态保护的平衡点,这很难。”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建设部技术管理(项目)处处长王兴谦的话,道出对建设者的敬畏。

在青海省委省政府与国家林草局的协同下,通过对单个保护区功能区划的科学调整,工程得以顺利开工建设。更动人的是建设者们“一基塔一设计”的坚守:聘请专家对开挖区域表土植被进行异地养护,完工后补种同种类草籽,并派专人维护,三年内要“修新如旧”;用索道、骡马、无人机运送物资,用棕垫和钢板敷设临时道路,最大化减少对原地貌的扰动。

高海拔的挑战不止于生态。6月至10月的短暂工期里,建设者们与冻土、缺氧、风雪赛跑。135米宽的通天河上,首次采用无人机张力放线、无跨越架封网等技术实现跨越施工;366千米冻土地段上,810基铁塔之下,机械到不了的地方,就用镐锹凿开冻土;悬浮抱杆分解组塔和内(外)拉线抱杆技术,全面应对高海拔组塔难题,解决了崇山峻岭之上组立铁塔时临时拉线距离过大的问题,提升了特殊地形地貌组塔施工的安全性和铁塔结构的稳定性。

“逢山不开路、遇水不架桥”,1.2万名建设者用最朴素的坚守,在平均海拔4200米的高原,为绿色长廊系上了一条银色丝带。

玉树市综合产业创业物流园里,牛羊肉加工流水线正将高原鲜味发往拉萨和昌都。“双回路供电就是最好的招商名片!”负责人安金华底气十足,依托稳定电力,一期70家企业满员,二期招商他信心十足。

这股动力,正渗透到高原每个角落。玉树州人民医院里,10台燃煤锅炉将换成电锅炉,总务处尕玛谢拉主任再不用为冬季储煤犯愁;玉树市扎西科街道甘达村国营牧场的恒温车间里,安卡文索计划引进新设备,自产有机饲料;称多县珍秦镇一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的糌粑加工厂,11名脱贫户忙碌着,负责人尼松盘算着扩大生产:“电稳了,咱就能让更多乡亲在家门口挣钱!”

电暖江源,惠泽万家。这不仅是电流的输送,更是发展机遇的流转——清洁取暖改造守护着三江源的蓝天,稳定电力吸引着绿色产业,“电力红利”正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实效。

当第一缕电流通过新线路涌入玉树,不仅点亮了万家灯火,更点燃了发展新希望。这条银色长廊,是建设者们用镐锹与创新在冻土上刻下的丰碑,是生态与发展和谐共生的典范,更是“人民电业为人民”的生动注脚。

从孤网运行到双回并行,从“用上电”到“电暖民心”,变化的是供电能力,不变的是守护高原的初心。蜿蜒的银线如跳动的脉搏,与三江源的心跳同频,在这片神圣的土地上,继续书写光明与幸福的新故事。

[责任编辑: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