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南新闻网讯 6月19日,在青海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医疗援青十五周年新闻发布会上,浙江省医疗援青领队单国栋介绍了浙江省对口支援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医疗工作的显著成效。
单国栋表示,15年来,浙江省牢记使命,将医疗对口支援海西州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浙青两省协同努力下,走出了一条具有高原特色的医疗发展新路径。浙江通过管理、技术、资金、智力四维发力,不断扩大支援规模,支援医院从最初的1家增至9家,医疗援青人才从2人扩充到11人。援建期间,成功帮助海西州创建首个泌尿外科、心血管内科、血液透析中心,建成区域青少年近视防治中心等多个诊疗中心,并高标准推进急诊急救“五个中心”、资源共享“五个中心”建设。累计开展新技术、新项目300余项,有力推动了海西州人民医院三、四级手术占比跃居全省市州级医院首位,转诊率降至1.48%。2023年,该医院在国家绩效考核中从C级提升至B级,成为青海省唯一进入B级的市州级医院。
浙江省的医疗对口支援聚焦“资源整合、体系创新、技术赋能、健康普惠”四大核心举措,推动帮扶成果从州人民医院向海西全州辐射,构建了“以点带面、全域提升”的医疗发展新格局。
在资源整合方面,以州人民医院为枢纽,通过构建跨层级专科联盟,将州级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至县级。浙江援青专家牵头组建的10个专科学组,建立了常态化基层服务机制。援青专家累计下沉基层47次,开展危重病人抢救367人次、教学查房433次等工作,有效带动了县级医院儿科、妇产科等学科的升级,实现了100%县级公立医院达到国家评估标准。截至2024年底,全州公立医院三四级高难度手术占比达50.06%,较2020年大幅提高24.33%,急危重症救治能力显著增强。
体系创新上,依托州医院技术与浙江支援团队优势,构建了覆盖全州的三级疾病防治网络。针对青少年近视、儿童先心病等高发疾病,制定了标准化流程,并将成功经验推广至全域。建立了“州级统筹、县域落实、基层联动”机制,联合多部门打造了集“防、筛、治、管”于一体的防控网络。目前,已完成青少年视力及先心病筛查5116人次、心脑血管疾病筛查31490人次,手术治疗191人,有效实现了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控”的转变。
技术赋能领域,创新应用“互联网+医疗”模式,部署5G+AR终端设备,搭建浙江——海西医疗协作平台,实现远程医疗全域覆盖。以浙大邵逸夫医院为牵头单位,整合浙江资源,通过远程指导与线下实操相结合,提升基层诊疗能力。这一技术应用突破了传统医疗局限,推动了医疗模式向“主动预防”转型。系统运行以来,已开展远程会诊查房63次、培训655人次,全州创伤患者救治成功率达99%,胸痛患者手术成功率达95%,有效破解了当地群众“看病远”的难题。
在健康普惠环节,依托援青资金实施脑卒中筛查、助残等公益项目,为3000余名患者提供了免费救治,显著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这些公益项目同时也成为了本土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本地骨干成功掌握了脑血管造影术等先进技术,并在援青专家指导下完成了省内首例高难度手术,实现了群众受益与本土人才成长的双赢。2024年,海西州人民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满意度位列全省第一。
单国栋表示,从“单点帮扶”到“全域提质”,浙江医疗对口支援不仅为海西州带来了先进技术与资源,更构建起可持续发展的区域医疗生态。未来,浙青两地将进一步深化协作,为健康海西建设注入更强动力,让医疗帮扶的成果惠及更多海西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