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南新闻网讯 6月19日,青海省政府新闻办召开医疗援青十五周年新闻发布会,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李坚高全面介绍了十五年来青海省在对口援青和东西部协作方面的工作实践、显著成果与未来规划。
李坚高介绍,自2010年党中央、国务院部署以来,国家卫生健康委协调北京、上海、天津、浙江、江苏、山东6省市以及辽宁省、沈阳军区部队医院对口支援青海,实现了全省两市六州医疗对口支援全覆盖。随后帮扶机制不断升级深化,2016年南京、无锡分别与西宁、海东结对,2018年建立“6+1”支援模式,2022年起开展医疗人才“组团式”帮扶,2023年启动6州人民医院“组团式”支援。目前,青海已成为全国唯一兼具“组团式”支援和“组团式”帮扶的省份。
十五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国家卫生健康委及各支援省市倾力支持,聚焦项目、人才、技术和远程医疗等领域,通过资金、智力、技术和网络“四支援”,有力提升了青海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中央层面,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财政部累计安排约193.68亿元转移支付资金支持青海卫生健康事业。中央财政投入1.56亿元支持了33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青海被纳入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范围,并于2022年获批2个建设项目。在重点人群服务和职业病防治方面,中央投入资金开展出生缺陷干预救助项目,救助患儿700多名,支持培养大量医养结合和老年医学人才,并在尘肺病集中区域建成11个康复站。同时,中央持续支持青海医改,近年下达8.37亿元用于提升服务能力与公立医院改革,西宁市成功入选第三批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城市。
在对口支援省市层面,各支援省市累计投入约25亿元资金用于青海基层医疗项目。技术帮扶成果丰硕,累计引进推广新技术、新业务1019项。人才培育是重点,各支援省市选派了60余名领军人才担任青海卫健系统领导职务,派出约1046名医疗人才援青,并通过“传帮带”培养了约24649名技术骨干。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各支援省市协助搭建远程医疗平台,广泛开展远程会诊等,促进资源共享。帮扶模式持续深化,尤其是2022年以来,“组团式”援青深度支援6州人民医院和14个国家重点帮扶县医院;辽宁、江苏的55家三级医院通过“组团式”支援,实现了对青海60个县级医院的全面帮扶提升。
全方位支援帮扶结出丰硕成果。青海医疗卫生技术人员总量大幅增长157.8%,达到7.3万人;执业医师数量增长121%,达2.17万人;高层次人才占比达28.6%。成功培育137名本土学科带头人。医疗机构床位数增长128%至4.6万张;每千人口执业医师数增长236%,达3.64人。基层服务能力大幅提升,乡镇卫生院达标率从23%跃升至91%,基层首诊率达68%,县域内就诊率超82%。居民健康水平显著改善,人均预期寿命从2010年的69.96岁提高至2023年的74.8岁。包虫病防控取得重大进展。急救能力显著增强,6州全部建成三级医院,并通过“组团式”援青医院建成了快速、高效、全覆盖的急危重症医疗救治体系,大幅提升了基层救治能力。这些成就标志着青海省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实现了历史性飞跃,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保障人民健康方面的显著优势。
未来,青海将全力推进对口援青和东西部协作。工作重点包括:持续推动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守住不发生规模性因病返贫致贫底线,满足各民族群众基本就医需求;重点强化6州医疗本土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拓展多元引才育才路径;全面夯实“互联网+医疗健康”建设根基,提升信息化水平和急救效率;深化中央层面“组团式”支援机制,全面提升省级医院服务能力和区域辐射效能,加大高层次和紧缺人才引进培育力度;加强协作开展高原医学研究。青海将在各方支持下,以更高站位、更强担当、更实举措,锚定“健康青海”目标,推动卫生健康事业迈向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