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南新闻网讯 春天,一个播种希望的季节,总是令人期待。初春,湟水畔的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东风浩荡、春潮涌动。循着和煦的春风,我们来到海东工业园区民和工业园,听见机器隆隆,一派繁忙景象,从农畜产品加工到高新技术企业,入驻园区的民营企业活力满满,为区域经济蓬勃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产业发展有“智”更有“质”
位于民和工业园中小企业创业园的青海雪芝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灵芝和桑黄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民营企业。公司偌大的体验馆里,摆放着灵芝咖啡、灵芝酱菜、灵芝切片、灵芝工艺品等以灵芝为元素的附加值产品,令人目不暇接。
“灵芝浑身是宝,除了做保健品、饮品,还可以做工艺品。这些年,公司着重打造种植、加工和销售一体的产业链条。经过5年的耕耘,截至目前,公司在民和黄河沿岸的8栋温棚种植了10万株灵芝,已开发出灵芝孢子粉、功能饮料、滋补养生茶及护肤品、工艺品等系列产品,延伸了产业链,有效提高了灵芝的附加值。”青海雪芝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祁兄莲说。
资料显示,以前民和县乃至青海省没有种植灵芝的记载。而在2020年,返乡创业的青海雪芝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李鸿志拿着专家检测的水质、土壤报告,在民和沿黄一带试种灵芝。经过几个月的培育,一朵朵灵芝破土而出。公司紧接着入驻民和县中小企业创业园,着手加工、销售灵芝附加值产品。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李鸿志深知,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此后,该公司积极引进国内外一流的检测设备和深加工设备,同时,加大与高校、科研单位的合作,共同开发出了灵芝孢子粉、灵芝孢子油软胶囊等一系列高科技产品。这些产品不仅赢得了市场的广泛认可,更赢得了众多荣誉和奖项。
李鸿志坦言,正是有了民和县政府相关部门的鼎力支持,才有了公司今天的发展局面。截至目前,该公司已生产研发10余类产品,申请5项国家专利,获得4项科研成果,并先后获得海东市农业展览会金奖和青海省创业创新大赛优胜奖。
“中小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毛细血管’,在稳定就业、推动创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截至目前,入驻民和工业园中小企业创业园的企业达到26家。这些中小企业各有特色,为园区的发展带来新的活力。”民和工业园管委会招商服务部办公室主任祁珍璞介绍。
“追新逐绿” 老产业焕发新活力
鹿茸菇、花生、毛豆……这些不起眼的食物,经过再培育、加工、包装,一路从民和县中小企业创业园运到西宁、兰州的各大市场。
做餐饮出道的马海花,经营小众生意有着独到之处。这两年,她看中家乡少数民族便利食品良好的发展前景,回乡投资成立了青海落笙食品有限公司。早在回乡创业之前,马海花在江浙一带做餐饮生意。在江浙一带的从业经历,让马海花开阔了眼界、打开了思路,看到了一个更广阔的市场。
2023年10月,马海花入驻民和县中小企业创业园;2024年底,开始在鹿茸菇、花生芽、毛豆、花生等食物身上做文章。经过一番加工、包装,这些食物以新的身份进入市场。
“鹿茸菇是产自南方的一种菌菇。在南方一带,藤椒口味的鹿茸菇凉菜较受欢迎;而在西北一带,香辣口味的鹿茸菇更具有市场号召力。”马海花说,为了迎合不同地方消费者的口味,她开发出了不同口味。
多年在南方一带创业,马海花积攒了人脉。在食品的销售渠道上,她凭借原先合作商的销售模式和渠道,很快打开了兰州、西宁一带的市场。对马海花而言,返乡创业如此顺利,除了合作商的帮忙,民和县中小企业创业园给予的优惠政策,更要感谢。
马青勇经营的企业主要做火锅食材的加工和配送。马青勇说,早些年,他到重庆学习火锅底料的炒制工艺。学成后,先在西宁发展,稳固西宁的市场之后,再返乡开发民和市场。
马青勇是一个头脑精明的生意人。他除了肯在工艺上下功夫,也不忘包装企业品牌,“伊锅配齐”便是他企业的名称也是商品的品牌。他说,“伊锅配齐”意为“一锅配齐”,只要客户下单,公司这边配齐一锅的火锅食材,包括火锅底料、料碗、配菜,还有灶具等。
马青勇敏锐地察觉到,拥抱“大数据”是“伊锅配齐”跨越发展的契机。于是,他着力推动大数据赋能公司全产业链,他说:“消费者打开‘伊锅配齐’微信小程序,便可足不出户下单,当天就能吃到新鲜的火锅食材。”
去年入驻民和县中小企业创业园后,马青勇上了一条生产线。马青勇说,公司研发的火锅底料原料有24种,有清油、牛油、番茄、菌汤等口味。
民和工业园党工委常务副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韩生军表示,近年来,民和工业园聚焦产业升级,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产业上,依托电解铝、铁合金、锂电池负极材料、氧化镁等产业优势,打造以铝、铁合金、氧化镁、锂电池负极材料为主,农副产品、新型建材加工为辅的产业发展集聚区,以传统主导产业引领,小微优势企业互补,培育壮大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不断优化产业发展结构,助推园区高质量发展。
让科技“关键变量”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我们公司加工的原料产自西藏,然后在民和完成加工并出口到国外。”青海濮耐高新材料有限公司负责人贾婷指着一块矿石说,“别小看这不起眼的矿石,有些国际手机品牌的手机面板就是用这些矿石原材料加工的。”
作为民和工业园的高新技术企业——青海濮耐高新材料有限公司,主要从事镁质相关产品的研发。先前,该公司自主研发并建设的年产2.5万吨高品质氧化镁生产线,以科技创新领跑国内外氧化镁的生产制造,受到国内外下游企业的青睐。
近年来,国内外制备氧化镁生产工艺主要为矿石煅烧法和海水/卤水提纯法。矿石煅烧法氧化镁纯度最高仅有98.5%,已无法完全满足我国冶金等高端制造产业需求。为此,青海濮耐瞄准客户需求,解决行业痛点。
贾婷说,为满足镁盐、醋酸纤维、玻璃、电工等行业的客户指标要求,急需提高和稳定氧化镁产品的质量,提高在全国镁盐市场的占有率。通过这一自主研发项目,可以制备出99%高纯度的氧化镁,产品成品率更高,工艺更稳定,且生产过程低能耗,还可以消耗原生产线产生的部分二氧化碳,降低碳排放,是一种绿色、节能、稳定、高效且成本低的高纯度氧化镁制备方式。通过这条生产线可以助推企业实现销售百亿元的战略目标。
无独有偶。青海汇能冶炼有限公司凭借研发的“有机硅”,成为同行业学习的佼佼者。青海汇能冶炼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平介绍,相比普通硅而言,有机硅的纯度更高,在市场上更具有竞争力,产品更受市场的青睐。
得益于新研发的有机硅,青海汇能冶炼有限公司获得2024年“青海省高新技术企业”称号。在周平看来,如今,铁合金行业间竞争比较激烈,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要用好的产品说话。基于此,近年来,公司加大对科研的投入力度,改变传统制造业的发展模式和理念,用足用好科技创新的关键变量,共享科研创新的红利。
如今,一批又一批领先的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持续落地,民和县新产业蓬勃发展,新动能澎湃激荡。
民和县委副书记、县长肖克忠表示,今年以来,民和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政策赋能、服务解难、降本助力、法治护航,第一时间召开全县招商引资暨民营企业座谈会,聚焦企业急难愁盼问题,精准做到“有呼必应、无事不扰”,推动惠企政策应享尽享、直达快享。深化“放管服”改革,健全完善并联审批、告知承诺审批等模式,落实服务企业帮代办、降本增效、柔性执法等举措,营造“办事不求人、审批无障碍”政务服务环境,让民营企业发展更有信心。全县上下把服务民营企业摆在突出位置,坚定不移为民营经济发展保驾护航,制发《领导干部包联企业服务指南》,32名县级领导深入企业一线开展调研帮扶70余次,为企业全方位提供政策咨询、项目申报、融资对接、生产订单、用工需求等服务,坚定了企业发展信心,夯实了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