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技术在改变人们生活方式和工作模式的同时,对教育领域的发展产生着深远影响。基础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基础,在培养公民基本素质、促进社会公平和维持经济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信息化时代下,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基础教育质量,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对此,应从校园建设、教育管理、教学工作、师资建设等维度出发,协同推进信息化技术赋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大力推进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取得显著进展。然而,区域之间的发展仍不平衡,城市与农村、东部与西部之间存在明显差距。对此,政府应加大对偏远农村地区学校信息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配备必要的计算机和其他多媒体教学设备,确保学校能接入高速互联网。针对信息化资源配置不均衡情况,教育部门可牵头建立健全信息化教育资源共享机制,搭建全国性和区域性的教育资源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让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师生都能够方便使用这些资源。尤其是要鼓励和支持开发适合农村地区特点的教育资源,帮助农村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和更好的在线教育资源。鼓励各中小学校、教育机构和企业参与数字教育资源平台的建设与维护,通过合作共享机制,实现教育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各中小学校应顺应时代发展趋势,积极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创设信息化、智能化的基础教育环境;加快智慧教室建设,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智能交互白板、远程教学系统等,创设互动性与个性化较强的课堂教学环境。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灵活调用智慧教室中各种信息设备,同时智慧教室还能支持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全面优化基础教育管理体系
教育部门可以通过建立教育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系统,实时监控和分析教育数据,为基础教育发展政策制定和资源分配提供科学依据。教育部可以通过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收集分析全国中小学教育数据,为教育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基础教育质量提升。依托数字化管理平台,省、市一级的教育部门可以通过建设省级、市级基础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基础教育资源的区域内共享和优化配置。教育部门还可借助信息技术建立透明的基础教育监管机制,通过信息化手段公开基础教育信息,接受社会监督。同时,配套设计基础教育公共服务数字化平台,提供在线报名、成绩查询等服务,方便学生和家长使用,提升基础教育公共服务的便捷性。中小学校应利用信息技术建立教育管理系统,以提升学校管理效率、优化基础教育资源分配和促进学校教育现代化。在校园安全管理方面,学校可以加装人脸识别设备、视频监控设备等,实现学生出入校门、家长接送等安全管理的信息化,加强校园安全防范。在家校沟通方面,学校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建构教师、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桥梁,利用数字化平台支持信息发布、通知公告、作业布置与反馈等,促进家校互动。
扎实推进基础学科教学信息化
在基础教育学科教学中,学校应积极推广混合式学习和翻转课堂模式,结合传统教室教学和网络化学习,让学生可以在课前通过观看微课视频进行预习,明确学习目标和策略,课堂上则更多地参与讨论和实践操作。此外,教师可以借助新媒体设备提升基础学科教学实效性。例如在中学化学课上,教师可带领学生进入智慧教室使用虚拟实验室设备进行化学实验操作,让学生通过虚拟设备观察化学反应的过程和结果,从而提供更丰富的化学实验,同时也增强实验操作的安全性。学校还可引入智能教育系统,为教师实施个性化教学提供便利。例如,通过钉钉、雨课堂等教学平台可收集学生的学习数据,如作业成绩、测试结果、学习进度等,教师可据此分析学生学习习惯、优势和劣势。而且基于数据分析,教师可以为每位学生生成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包括学习内容的倾向、学习时间的安排等。部分在线教学软件还可生成学生的学习报告,教师可将报告提供给家长,帮助家长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从而更好地支持孩子的学习。此外,信息化时代,中小学校还需要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组织网络安全教育活动,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网络道德水平,使其更好地适应数字化学习环境。
切实提升师资队伍信息化素养
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已经成为评价其专业能力的重要标准。为应对信息化时代的挑战,教育部门和学校需要加强教师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的衔接,确保基础教育阶段教师队伍在职业生涯各个时期都能接受到持续的专业发展支持。学校可以制定面向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以技能培训为导向,鼓励各学科教师参与,帮助教师深入理解并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此外,学校可设置信息化教学改革相关课题项目,以课题项目鼓励教师参与教育技术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以研促教,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各地教育部门则可以牵头搭建面向教师队伍的终身学习平台,并供给在线课程、教学资源库、教育研讨会等资源和功能,方便教师持续进行学习。同时,学校自身也要为教师提供个性化学习和成长方案,根据各科目教师的实际需求和兴趣,推荐适应不同学科的信息化学习内容,帮助教师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实现自我提升和专业发展。为了激励教师不断提升信息化素养,学校还应建立多元化的教师评价体系,对各科目教师在教学中的信息化应用程度、教学效果等要素进行评价,据此给予教师相对应的激励政策,提高教师待遇、提供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等,让教师始终保持对信息化教学的积极性。
〔作者:黄心怡、张旸,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国家一般课题“空间正义视域下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的内在机理与实践路径研究”(项目编号:BAA230049)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