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首页 / 青海要闻

以中国传统音乐深度赋能乡村振兴

来源: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2024-08-21     作者:慕漫红

中国传统音乐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和积累的精神财富,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所在,是历史记忆的艺术承载。历经农业文明时期对生态环境的“依附”、工业文明时期同生态环境的“对立”,传统音乐在当今全球化文化交往时期与生态环境渐趋“协调”,日益成为凸显在地生态资源禀赋、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气质的重要载体。传统音乐正以文化能动主体之姿,在民众审美与精神品格形塑、民风社风涵养、区域形象与文化标识打造等方面发挥独特效用,逐渐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有效向度、特色抓手、有益支撑。坚持人民至上、挖掘多维价值、提亮音乐底色、探索科学进路,以传统音乐之光赋能乡村振兴之路,将极大焕发乡村活力,推动美丽乡村高质量发展。

坚持人民至上理念

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重要经验,是传统音乐赋能乡村振兴的根本遵循。作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筑基工程,乡村振兴的力量之源、胜利之本和最终依托全在人民。惟有牢牢站稳人民立场,一切从人民意愿出发,始终将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时刻以人民“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作为根本标准,传统音乐的赋能之旅才能道正向明、行稳致远。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决定着发展的路向乃至成败。坚持人民至上理念,赋予传统音乐的赋能之旅以鲜明的人民性和明确的目的性,必须以人为根本尺度来把握赋能的方式和结果,正确处理传统音乐自身属性同服务人民根本宗旨的内在关系,有机平衡文化传承与经济效益的双向互动,合理兼顾短期效应和长远利益的不同侧重,确保传统音乐之于乡村振兴的有向赋能、有效赋能、有质赋能。要充分认识传统音乐对于乡村振兴特别是文化振兴的重要价值,在牢固树立传统音乐来自于民并必须服务于民的思想理念下,高度尊重传统音乐的旋法规律和呈示方式,走既不损伤传统音乐原真性特质又契合当下民众审美趣味的发展之路,实现传统音乐自身属性同服务人民根本宗旨的无碍协同、彼此赋能;要深入洞见传统音乐蕴含的深层文化价值,合理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新方式推动传统音乐的活化利用,在保护、传承基础上实现传统音乐的价值转换,探索文化传承与经济效益互为补给、有机平衡的实践路径;要尤其关切在地民众对美好生活的普遍向往,充分释放传统音乐赋能乡村振兴的澎湃活力,以实实在在的赋能成效反向激发民众参与的热情及首创精神,在短期效应和长远利益的综合考量中实现传统音乐之于乡村振兴的有力赋能。

挖掘传统音乐多维价值

从价值论角度来看,传统音乐赋能乡村振兴的密钥,一方面是出于其可成为人民所需要的一种对象,另一方面是因着传统音乐本身所蕴含的社会、文化、历史、艺术、经济、教育等多维价值。而对传统音乐多维价值的挖掘,则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赋能乡村振兴的最终成效。

挖掘传统音乐多维价值,是体现传统音乐自身属性的基本要求,是实现对乡村振兴有效赋能的关键核心,尤其需要在“三度”上下功夫。一是对传统音乐重要性的认识要有高度。“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传统音乐不仅是在地人民喜怒哀乐的表述方式,也是洞察民风、了解社情、凝聚民心、涵养共同体意识的有力依托,甚至成为相关区域具有辐射力的吸睛招牌和闪亮文化标识。从侗族大歌让小黄侗寨闻名天下、苏州弹词俨然已是苏州全域的文化代名词、大别山民歌使所在地区熠熠生辉等案例中即可发现,拔高对传统音乐的认识不仅十分必要,而且意义重大。二是对传统音乐内涵的探究要有深度。“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传统音乐的形成和发展始终与特殊历史时期、独特文化生态保持着复杂而深厚的联系,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原生性、差异性,并长期在情感交流、思想传播、价值引领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注定传统音乐的内涵相当丰富,惟有深度探究才能深刻领会。三是对传统音乐价值的拓展要有广度。传统音乐赋能乡村振兴之要旨,在于使其蕴含的多维价值充分涌流、创新转化、形成倍增,实现地方经济效益、文化生态效益、公众社会效益的最优结合,需要通过嫁接现代旅游、拥抱数字技术、跨界出圈表达等多种途径,增强传统音乐的体验感与亲和力,拓展传统音乐的触达界面和价值维度。

显亮乡村振兴音乐底色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传统音乐源于民间真实的生活写照,广袤乡村历来是传统音乐的广阔舞台,二者之间互为滋养、天然相融。在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注入传统音乐的赋能之力,发挥传统音乐自身优势,提亮乡村振兴音乐底色,不啻为一种向度、抓手、支撑。

提亮乡村振兴音乐底色,是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应有之策,是传统音乐多维价值有效催动和直观外显的生动实践,需要从资源状况、政策设计、技术路线等方面通盘考虑、有序推进。“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要充分尊重不同乡村的传统音乐资源在品类、特色、储量等方面的天然差异,系统梳理所在区域传统音乐的资源状况,全面洞悉域内传统音乐的地域气质、独特情韵、比较优势,为政策设计的科学合理和技术路线的精准周详提供数据支撑。要以在地传统音乐资源禀赋为出发原点,结合域内地缘结构、自然生态、经济基础、优势产业等诸多因素,统筹设计传统音乐赋能乡村振兴的政策方案,以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目标,调动民众特别是传统音乐持有者的参与热情,催生传统音乐新质生产力。要以服务政策方案落地开花为指引,以凸显音乐底色为线索,制定可操作性与可扩展性并具的技术路线,利用AR、VR、MR等新兴技术,同步打造深度沉浸、高度交互、全方位感知的“线上乡村”,在实体与虚拟的交互接通中实现传统音乐之于乡村振兴的立体赋能。

探索深度赋能科学进路

作为一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大创举,乡村振兴没有现成的、可照抄照搬的经验。在城乡二元结构突出、乡村之间差异显著的情况下推动传统音乐对乡村振兴的深度赋能,探索切宜可行的“音乐方案”,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能量和精神力量,落脚点无疑是找到一条由“蓝图”变“实景”的科学进路。

探索深度赋能科学进路,是传统音乐实现对乡村振兴切实赋能的“临门一脚”、根本支撑,需要政府、企业、民众“上下联动”,组织、产业、人才“三位协同”,硬件、软件、人件“聚合发力”,多元叠加、久久为功。政府要制定总体规划,实施一系列优化举措吸引和鼓励企业、民众以及社会的深度参与,夯实乡村振兴的政策之基;企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有生力量,可通过村企共建、项目合作、结对帮扶等形式各美其美,在赋能乡村振兴的同时为企业赢得IP和大流量;民众是乡村振兴的有力依靠,可通过创新业态、以工代赈、非遗传承人扶持等途径吸纳群众就地就业,筑牢乡村振兴的群众根基。要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引导广大群众认识到乡村振兴与自身利益的根本一致性,以“组织之光”凝聚奋进之力;产业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可通过产业链条将农民、村集体、企业、市场等主体串联起来,推动各类要素高效运转,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要创新人才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采用本土培养与柔性引进相结合等方式育才、引才、用才,以人才创新之力增添乡村振兴活力。要把硬件建设摆在突出位置,综合考虑群众急盼需求、传统村落保护、现代设施提升等多重因素,做到补齐短板、科学提升,防止无序开发、重复建设;应以需求为导向、创新为引擎,深化软件“扩容升级”,通过村规民约、道德舆论、活动展演等形式营造良好氛围、提供精神支撑。

在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时代背景下,传统音乐因其包蕴的文化、经济、社会等多维价值以及吸引人流、推动经济、表达诉求甚至转变地方象征意义的能力而使之赋能乡村振兴完全可能。以人民至上为根本遵循、多维价值为关键核心、提亮底色为生动实践、科学进路为根本支撑,传统音乐必将在赋能乡村振兴征程中御风而行、大有可为。

〔作者:慕漫红,合肥师范学院教师。基金项目:本文系2023年度安徽省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研究课题(课题编号:2023CX543)、合肥师范学院2023年度引进高层次人才科研资助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23rcjj36)、合肥师范学院横向项目(项目编号:HXXM2023056)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