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首页 / 青海要闻

文亭“大家庭”的“小幸福”

来源: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2024-06-05     作者:贾 泓

6月3日,家住西宁市城西区文汇路街道办事处文亭巷社区辖区的金丽娟早早起床,经过一番认真梳洗打扮,穿上干净利落的衣服前往社区。金丽娟骄傲地说:“我今年59岁,今天要解锁一个全新的身份——爱心妈妈团成员!”原来,今天社区要举办仪式,为金丽娟等几位辖区群众颁发聘书,聘请她正式成为爱心妈妈团的一员。

金丽娟口中的爱心妈妈团,是文亭巷社区去年10月成立的新组织。文亭巷社区党委书记、社区主任刘翠青说:“爱心妈妈团的工作分为‘育苗’和‘护苗’两个部分,其中‘育苗’活动包括理论宣讲、国学文化、文化文艺、环境保护,‘护苗’活动包括扫黄打非‘绿书签’行动、关爱留守儿童、义务巡逻、文明交通劝导等等,每一位成员都忙得不得了。”

与西宁市的大多数社区相比,文亭巷社区十分“年轻”。它成立于2015年11月,是一个居住有藏族、回族、蒙古族、土族等15个少数民族的多民族聚居社区。如何激发“年轻”社区的活力?文亭巷社区的《居民公约》给了我们答案——“群防群治,人人参与,构建平安和睦文亭。”

文亭巷社区以“支部携手共建”“成员轮值+”“四微工作法”为载体,依托区域化“五级联动”党建联盟平台构建大党建格局,打破了辖区内企事业单位、社区、学校的党建壁垒,打通了城市民族工作的“最后一百米”,真正实现“小事不出小区、大事不出社区”。去年,刘翠青开始思考如何发挥妇女群众的力量,如何真正打通服务妇女群众“最后一公里”。这时,她萌生出建立“巾帼建功标兵创新工作室”的想法,并与社区社工站站长宋生兰商量。二人一拍即合,说干就干。“巾帼建功标兵创新工作室”不仅包括爱心妈妈团,还聘用了5位“金牌调解员”。

刘翠青说:“‘巾帼建功标兵创新工作室’重点走访服务妇女群众和家庭,为空巢老人、未成年人、‘宝妈’等提供面对面、点对点精准服务。我们根据现有资源,根据社区所需和妈妈们各自的特长,培育‘服务型+功能性’妇女小组。大家还可以加入‘剪纸’‘串珠’‘编织’等兴趣小组,让更多的女性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融入社区大家庭。”

这边说到剪纸,那边社区剪纸队的董晓慧阿姨就来啦。“剪纸不仅是一种民间艺术,更是一种传承文化、沟通心灵的方式。”说起剪纸,董晓慧滔滔不绝,“社区通过定期开展剪纸活动,不仅丰富了我们的业余生活,增进了邻里之间的感情,也让大家在剪纸活动中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素养。”

说着,董晓慧掏出手机打开社区“定制”的智慧社区软件,开心地说:“现在,只要在手机上关注‘我爱我的社区’板块信息,提前报名参加活动就可以啦。你看,这个6月4日截止报名的活动就是咱们剪纸队最近的活动,已经有不少人报名了呢!”

不仅是剪纸队,文亭巷社区已经建立了“文亭精神养老家园”服务品牌,搭建“文亭流动大舞台”,老年人自发成立合唱团、舞蹈队、模特队等。文亭巷社区老年人占到13%左右,针对这一情况,社区开展党员“一对一”帮扶工作,建立“一周一联系、一月一走访”制度,及时掌握独居老人的身体状况和安全状态,并发挥社区党委与辖区党组织共同构成的党建联盟的作用,探索更多居家养老的优质方案。

社区里有一位名叫王玉珍的八旬老人,她是社区副主任罗世明“一对一”帮扶的对象,虽然是独居老人,但家里可一点不冷清。无论是不定期走访,还是过年过节到家里看望老人,罗世明一样不落,带老人看病、听老人倾诉成了罗世明的日常。不仅如此,坐落在社区的海湖医院会有大夫不定期送医上门,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电力培训中心也会针对独居老人,登门进行用电安全指导和帮助。

王玉珍使用的是一款老式手机,铃声小而且通讯信号不稳定,罗世明经常联系不上老人。西宁市推行“党员入格 一网兜底”服务机制后,老人委托社区写下了“需要一部手机”的“微心愿”。西宁市检察院机关党委第四党支部的23名党员认领了老人的“微心愿”,为她购买了一部老人专用的智能手机。现在,王玉珍不仅用手机播放歌曲、广播来解闷,还时常给社区打来看似报平安、实则表达感激的“暖心热线”。去年,老人来到社区找到刘翠青,希望社区能够帮她订立遗嘱。社区的法律援助律师知道后主动对接,为老人提供法律援助。

“辖区居民十分支持我们的工作,居民这么给力,社区的工作就更不能落后了。作为连接党和群众的桥梁纽带,社区必须把服务做好,让服务延伸到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刘翠青笑着说:“咱就是要用一个个‘小幸福’凝聚起文亭巷社区这个‘大家庭’,积累出社会主义的幸福生活。”

[责任编辑: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