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各级党委(党组)要把思政课建设摆上重要议程,各级各类学校要自觉担起主体责任,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育人之本,在于立德铸魂。办好“大思政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把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推动学生更好了解国情民情,坚定理想信念,以“大思政课”拓展全面育人新格局。
守住课堂阵地,讲好“育人大课”。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必须守好思政课教学这个主渠道,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和根本使命。在教育教学中,要坚持在探索中改进,在改进中创新,在创新中提高,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创新教学形式,回应学生困惑,提升教学质量。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教师要努力把道理讲准、讲深、讲透、讲活、讲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坚持党建引领,讲好“理论大课”。学校要把做好思政教育作为党建工作的基本功和生命线,将大思政格局构建纳入党建工作规划,专题研究制定年度思政教育要点。明确“立德树人”主体责任和支部书记“思政第一责任人”职责;开展支部书记“立德树人”论坛,制定党员联系班级和党员思政辅导员制度,把引领“三全育人”的“最后一公里”落到实处。建立区域化党建工作机制,推动思政教育向企业、家庭、社区、社会辐射延伸,与社区、企业党组织形成紧密型党建共同体,推动思政教育向企业延伸、向家庭渗透、向社区辐射、向社会拓展,发挥各方优势共建大思政格局。
活用社会资源,讲好“实践大课”。囿于四方之室,注入源头活水。课堂是学生上课的主要场所,但教学内容、学生视野不能囿于有限的空间。思政教师要善于打破教室的藩篱,注入社会鲜活素材,讲好学生身边的真实故事,融入社会发展大格局,切实将课堂与课外融通联动、与实践紧密结合、与时代同频共振,使思政课更接地气、有底气、显生气。推进“大思政课”建设,还要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社会资源,让校内思政小课堂与校外社会大课堂紧密对接,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把社会现实转化为鲜活的教育教学素材,要充分关注社会发展、敏锐反映时代精神、准确把握实践脉动,不断增强理论教育的时效性、针对性、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