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首页 / 青海要闻

高校党建工作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实践研究

来源: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2024-05-30     作者:刘 欢

我国教育方针强调要将思政教育贯穿教育的整个过程,坚持全程育人、全面育人、可持续发展,这为高校党建工作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提供了基本遵循和指引。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和摇篮,党建工作与思政教育在高等教育中起着核心引领作用,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两者相互补充、同向同行,存在价值互通、内容互嵌、方法互补的关系,协同育人将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法治意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当前,我国高校党建工作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实践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学生树立了正确的政治信仰,思想政治素质也得到了有效提高。然而,高校党建工作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在实践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足和挑战。具体表现为:其一,党建工作内容较为单一,创新力度不够。部分高校党建工作只注重形式,忽略内容的实质性,导致学生参与党建工作积极性较低。其二,教育方法落后,教育时效性较低。部分高校仍采取传统的党建工作方式,如专家讲座、专题报告等,难以激发师生兴趣和关注,亟须充分利用新媒体时代的现代信息技术,创新党建工作和思政教育方式,开展线上党课、党建知识竞赛等活动,全面提高师生的参与度。其三,教师队伍建设存在问题。部分高校思政教师对党建工作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党建知识和思政素养不够,教育教学能力有待提高。针对以上不足,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探究高校党建工作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实践路径。

创新思政教育方法,充分利用新媒体提高教育实效性。进入二十一世纪,新媒体的发展日新月异,信息传播途径日益多元化,对人们的价值观带来了巨大冲击和影响,同时也给高校思政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有效利用新媒体技术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推动党建工作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成为新媒体时代高校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点。首先,教师要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以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习需求为基础,不断调整教育内容,对学生进行教育内容的精准推送,以提高思政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和时代感。其次,教师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改革传统教育方法,推动思政教育走出课堂,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微课、直播等形式,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再次,教师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与学生进行实时互动,开展线上提问、线上测试、线上沟通交流等。如利用微信、QQ等平台组织学生开展话题讨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及时解答学生疑问,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能力。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高水平和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高校应不断改善教育教学模式,积极推动党建工作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效。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塑造者,是高校开展教育教学的核心力量,针对当前我国高校党建工作和思政教育存在的不足,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思政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首先,高校需要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定期组织教师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引导教师坚定“四个自信”,严格遵守国家法律,保持对党的忠诚和信仰。其次,高校需要提升教师的党员比例,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鼓励优秀教师入党,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政治素养。再次,高校需要开展相关实践活动,鼓励教师参与,通过开展政治培训、学习研讨会,鼓励教师与社会团体、政治组织开展沟通与交流,深入了解时政和热点问题,丰富教师政治阅历,提高教师的政治敏锐度。再次,为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需要对教师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培训内容可包含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信息技术等,以满足新时代的人才培养需求。

组织开展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高校思政教育实践活动指的是通过组织和引导学生参与思政相关实践活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与实际运用相结合,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全面感受、认识和领悟思政教育的目的和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政素养和实践能力。新时代的发展对高校思政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应探索党建工作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创新路径,推动党建工作和思政教育内涵式发展。首先,高校思政教育需要注重实践性与理论性的结合,教师应引导学生将所学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应用到具体实践中,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实践能力。其次,可以开展校园文化实践,举办主题教育活动、校园文化节等,鼓励学生参与,将思政教育融入校园的方方面面,营造积极向上的环境和氛围,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再次,需要加强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支教活动等,推动学生将所学思政知识落到实处,锻炼学生的社会服务能力,引导学生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建立健全评价体系,积极评估和反馈协同育人效果。当前,我国部分高校思政教育评价体系在较大程度上均沿用传统评价模式,评价指标以结果性评价为主,注重学生的思政课程成绩,忽视了过程性评价,也忽略了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实践参与情况;评价过程以教师评价为主,家长和学生参与程度不高,导致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有效性较低;评价结果的反馈不够及时,无法为调整教学策略赋能,不利于提高思政教育质量。为改变上述状况,首先,需要树立科学的评价理念,明确评价目标、评价对象和评价内容,提高评价的公正性和客观性。其次,需要建立完善的评价指标,不仅需要注重学生的思政课程考试成绩,还应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实践参与、核心素养、学术能力等,实现对学生的全面评估。再次,需要改进传统单一性、静态化的评价方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多元化、动态化的评价手段,提高评价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同时,需要鼓励多方参与。高校党建工作和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实践不仅要注重教师评价,还要开展学生互评、自我评价、家长评价等,以不断提高评价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综上所述,高校党建工作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面对当前存在的不足和挑战,高校应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抓住机遇,利用新媒体创新教育方法,提高思政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建立健全协同育人评价体系,以推动党建工作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为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水平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刘欢,河北金融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财产保险、课程思政。基金项目:2023年河北省高校党建研究课题研究成果(GXDJ2023B329)。〕

[责任编辑: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