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首页 / 青海要闻

“平安共治”:海西州社会治理地方探索

来源: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2024-04-23     作者:张双喜

作为社会治理的地方探索,“平安共治”不仅依靠治理主体之间的合作与协调,而且借助信息技术的运用,使治理效果不断提升。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在立足州情的基础上,以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提升治理效能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党建引领、跨界协作共建、民族团结进步、强化立体防控、多元化解纠纷、平安细胞创建、善用法治方式上集智聚力,强调资源的协作与整合,实现了平安共治,有力提升了社会治理效能。这种“平安共治”模式是对交汇地区社会治理的有益探索,对于其他地区的社会治理有一定借鉴意义。

一、“平安共治”与海西州社会治理要求相契合

“平安共治”,顾名思义,就是要从“平安”与“共治”两个维度实现良好的社会治理。具体来讲,就是在党的领导下,通过政府的倡导和努力,通过社会组织、公众以及其他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而实现共同治理,从而达到维护、创造和保持良好的社会环境,形成稳定化、秩序化、理性化、和谐化社会状态的目的。“平安共治”强调多元主体参与,注重多元主体之间的团结协作,通过整合各种治理资源,发挥整体性作用。

青海省海西州地处青藏新甘四省区交汇中心地带,是稳疆固藏的战略要地,现辖格尔木、德令哈、茫崖三市,都兰、乌兰、天峻三县和大柴旦行政委员会,共有43个乡镇(街道)、387个村(社区),常住人口46.83万人。州域总面积32.5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45.1%,是青海省区域面积最大的民族自治州。其重要的战略地位以及较为复杂的社会环境决定了这一区域社会治理更为重要,难度更大。“平安共治”强调多元协作、资源整合,最大程度发挥共治的作用,这种治理模式契合了海西州社会治理的要求,在实现海西州社会治理现代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平安共治”提升社会治理合力与活力

有效凝聚各方力量,发挥合力构筑多元协作安全屏障,可以说是海西州立足特殊区位、结合州情作出的有益尝试,不仅提升了社会治理合力,而且提升了社会治理活力。

一是加强“引领力”,筑牢平安建设的战斗堡垒。为维护社会稳定,服务经济建设,海西州积极探索“党建+N”治理模式,不断夯实平安建设基层基础。选派镇村发展“领头羊”、组建基层治理“强力军”,为推动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强政治和组织保障。坚持把乡村产业振兴作为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的重要抓手,打造“一村一品一特色”区域品牌,乡村产业振兴等各项工作取得新成效,提高了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是凝聚“区间力”,构筑跨界协作安全屏障。海西州先后与省外接壤及省内相邻地区签订一系列共建协作协议,不断健全联动机制,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构筑起一道钢铁防线。同时,持续加强边界治安检查站综合建设,推广应用“智慧图侦”“人车认证查缉”等技术手段,构建起了多方协作配合、一体合成作战的联动体系,极大提升了社会治理效能。

三是推动“和谐力”,夯实民族团结平安根基。以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为契机,海西州实施了民生法治示范工程、基层基础工作示范工程、改善保障民生示范工程等“十大示范”工程,推进“七区联创”,强化“十进”活动,统筹实施行业、专项、社会、援青“四大扶贫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顺利实现全域整体脱贫,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不断筑牢和谐稳定的社会基础,促进了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

四是发挥“科技力”,提升“雪亮工程”立体防控效能。作为全国首批“雪亮工程”示范城市(区),海西州搭建完成了“一总两分”平台架构(一总即联网应用共享平台,两分即综治分平台、公安分平台)并投用1.2万路高清视频监控,实现了重点区域、重点路段、重点部位视频监控全覆盖。加快智慧平台建设,构建以物联网、5G、大数据等新型技术为支撑的立体网格化管理服务体系,为社会治理提供了智能支撑。

五是压实“传导力”,充分利用“四级联动”框架化解矛盾纠纷。海西州打破地域区划和行政层级,成立了由州级领导任主任的多个矛盾排查调解中心,建立州、县、乡、村四级联动工作体系和由两千多名调解员组成的六百余个基层调解单元,形成集受理、分流、办理、反馈、结单为一体的“五步闭环流程”,全面打通矛盾调解、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有效化解了矛盾纠纷,发挥了“平安阀”作用。

六是激活群众“微活力”,“平安细胞”充分动员各方力量。海西州统筹开展了省、州、县三级基层平安建设典型培育工作,通过格尔木市郭勒木德镇“三联一巡一站一中心”等多个省级、天峻县平安校园“三微四防”等多个州级典型培育项目和德令哈市建设路社区“六访六清六必到六必报”等一批县级示范点的建设,有效提升了基层社会治理整体水平。同时,加强基层网格化治理,发挥“网格”在政策宣传、村情民意遍访、矛盾纠纷调解等方面的作用。创新“一巷八户长制”工作机制,全力提升村域治理水平。另外,海西州根据工矿企业较多的实际,全面开展“平安企业”创建工作,建立综治维稳工作室,形成了具有海西特色的行业平安创建品牌。

七是汇聚法治“保障力”,善用法治护航长治久安。海西州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保障权益、促进和谐,推进基层治理良法善治。用好自治州立法权,出台地方性法规,强化地方立法的保障和推动作用。进行了“国字号”跨区域法院检察院改革,率先在全省成立环境资源检察处、民事检察处和行政检察处,执法质效不断提升。积极构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实现公共法律服务网络、村级法律顾问、刑事案件律师辩护、公证业务“四个全覆盖”,积极发挥村级法律会诊站、社区矫正中心的作用。通过法治文化建设,极大地提升了全民法治观念和法治素养。

三、“平安共治”提升社会共治效能的经验启示

海西州“平安共治”模式的实践告诉我们,集智聚力是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的重要方面。作为民族地区之一的青海,战略地位重要、多民族聚居的省情特殊,只要充分调动和整合各方力量,就能有效应对各种困难,提升社会治理效能,让社会环境平安和谐。

一是注重党建引领的作用,让社会治理更有主心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作为贯穿社会治理和基层建设的一条红线。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我党社会治理理念、目标得以贯彻落实的基础,也是最可靠的力量。实践证明,加强党的领导是做好各项工作的独特政治优势和根本政治保证,把党的领导深深根植于社会治理之中,是确保长治久安的根本所在。

二是注重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让社会治理更有效能。在基层社会治理中,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尤为重要,要最大限度提升诸如以“雪亮工程”为载体的各类平台联网应用效能,在综治中心实体化、规范化运行上下功夫,加之必要的防范打击手段,推进打防管控一体化、网上网下一体化、信息资源一体化建设,筑牢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打通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

三是注重“枫桥经验”传承,让社会治理生根落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和问题,把“枫桥经验”坚持好、发展好,把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好、贯彻好。推进“枫桥经验”本地化是目前全国各地社会治理中的重要抓手,问题的关键是“何为本地化”“如何本地化”。海西州的“平安共治”实现了社会治理的“集智聚力”,可以说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枫桥经验”治理实践,它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增进人民的福祉为看问题、想对策、抓落实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依法管理、规范管理和高效服务、优质服务,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

四是注重综合施策,让社会治理形成合力。“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各种矛盾问题易发多发、各种利益诉求不断涌现、各种不稳定因素交织叠加,这些都使得基层社会治理有一定的复杂性和困难性。面对如此形势,海西州实践“平安共治”,按照多元协作、合作共治的治理要求,把“治黑”与“治愚”“治贫”等结合起来,把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等结合起来,把传统治理方式与现代治理方式结合起来,强化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治理工作,建立完善行业领域源头预防、常态化治理长效机制,在优化社会环境上做到标本兼治,不搞“一刀切”,不搞政绩数据,不失为一种有效探索。

(作者单位:中共青海省委党校藏学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