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首页 / 青海要闻

【我们的2023】合作社让村民腰包更鼓

来源:西海都市报     发布时间:2024-01-23     作者:郭红霞

春节将至,31岁的祁发明满面春风,正忙着办年货准备过大年。

农作物卖了好价钱

祁发明是西宁市湟中区共和镇东台村的党支部书记,也是湟中东远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

刚刚过去的这一年,湟中东远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的农作物不仅卖了好价钱,也让周边村庄的村民赚得盆满钵满。

“数不清这一年具体雇了多少人,但人工支出花费了20多万元。”祁发明说,在合作社务工的都是东台村以及周边村庄的村民,合作社的创办及发展,让村民有了家门口务工的机会。

东台村坐落于共和镇盘道水库旁,风景优美,从高处俯瞰,能赏盘道水库全景。但是,地处大山的东台村没有特色产业,很多村民纷纷外出务工赚钱。

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

“我清晰地记得,那是2017年的11月份左右,村‘两委’换届,我没想到自己会被选为村党支部书记。”祁发明说,听到乡亲们选他为党支部书记时,他的内心既激动又担心。身为一名党员,对于党建方面的工作,祁发明手到擒来,但要带领村民一起发展,他还是有点担心。

“乡亲们既然信任我,这条路不管多难,我也会走下去。”初任村党支部书记,祁发明辞去了工作,和200多名致力于乡村建设的年轻人一起去江苏省培训,那时候的他逢人就问推动农村发展的经验。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祁发明回到东台村,和村“两委”成员合力争取到了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望着家门口的环境越来越干净,村容村貌越来越好,这名90后村党支部书记很快深得群众的心。

可要想继续留在村庄带领村民发展乡村,光靠年轻还不够,村里也得有自己的产业,要带动群众一起增收致富。可光秃秃的村庄,除了土地还有什么可以发展呢?

带动村民增收20余万元

2020年,祁发明创办了湟中东远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并流转了200多亩田地,开始发展农作物、药材种植、露天蔬菜种植,以及藏香猪养殖产业,种植方式采用租赁农户土地和“合作社+基地+农户”两种方式。

“当时种植了100亩当归、5亩黄芪、10亩当归育苗、45亩洋芋,以及40亩露天蔬菜,当年的效益挺不错。”祁发明说,当时得知村里也有活干了,不少村民纷纷回到家,选择在家门口赚钱。

去年,湟中东远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不仅流转了东台村的土地,还流转了新湾村、山甲村、花勒城村等村的田地,共计流转了300余亩田地,吸引了七八个村的村民到合作社务工,为村民发放务工费20余万元。

“从3月份种植,到10月份秋收,源源不断的村民涌入合作社的田地务工。”祁发明说,在合作社长期务工的有20人左右,为当地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提供了有力支撑。

作为新时代新青年的新型职业农民,祁发明说,新的一年,他要继续种植农作物,带领乡亲们种好粮食,增加就业岗位,带动更多农户增收致富,让家乡变得越来越好。

延伸阅读:我省脱贫人口务工规模达到23.9万人

去年以来,省乡村振兴局坚持以实现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增加脱贫人口收入为核心,以推进乡村振兴“八大行动”为抓手,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全力以赴推进年度各项工作落地落实。

在做好入户调查等常态化工作的基础上,研发“一码通”自主申报程序,开展2次集中大排查,着力提升主动发现能力。截至去年底,全省累计纳入1.29万户4.5万人,其中,年度新纳入0.78万户2.64万人。

将中央衔接资金的66.7%和东西部协作资金的60%用于特色种养、乡村旅游、民族手工艺等特色产业发展,明确订单采购、资产收益、土地流转等10方面联农带农模式,大力培育和发展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引领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形成了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沟道经济”、都兰县“路衍经济”、曲麻莱县“野血牦牛”等一批新型产业,成为群众增收的新引擎。

深入挖掘省内外就业资源,扎实推进脱贫人口“六个一批”稳岗就业行动,全省脱贫人口务工规模达到23.9万人,完成国家下达17.9万人就业目标的133.6%。其中,全省就业帮扶车间达到726家,带动2.25万农村劳动力就业,同比增长110%,其中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6781人,同比增长62%;2022年、2023年雨露计划毕业生就业升学率均在98%以上。

聚焦全省4.8万户、18万易地搬迁群众,年度整合各类资金1.47亿元,实施易地搬迁后续产业项目27个,通过发展产业已累计带动全省10.8万易地搬迁脱贫群众。全省2.97万户、6.61万搬迁脱贫劳动力中,5.97万人通过务工就业实现增收,户均就业2人。

突出产业合作,引进江苏企业27家,到位投资50.2亿元,是2022年投资总额的3.4倍,特别是投资400亿元的美霖光伏大基地项目落地青海。完成消费帮扶4.6亿元。江苏高校对口招收中职毕业生329名,常州、南通2市青海高中班首批100名学生已入学就读,两地交往交流交融更加密切频繁。

统筹整合高原美丽乡村、传统村落保护、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等项目资金,在200个村开展乡村振兴试点。截至目前,累计实施的625个试点村中,通村道路畅通率达98.8%,安全饮水覆盖率达100%,生活用电保障率达97%,村级综合服务站覆盖率达89%,567个村实现垃圾“户收集、村集中、乡转运、县处理”,224个村实现污水集中处理。

[责任编辑: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