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南新闻网讯 秋高气爽,碧波荡漾。9月13日,参加“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青海的实践”专题宣介会的外国友人,走进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青海湖普氏原羚南岸保护站,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实践。
在普氏原羚科普馆,外国友人通过短视频了解分布和栖息于青海湖畔的特有物种,了解这一珍稀动物过去的生存情况和保护所取得的成效。
叙利亚团、阿塞拜疆团、乌兹别克斯坦团的友人看到青海生态环境优美、野生动物种类多样时,由衷赞叹我省生态环境保护的好政策。外国友人利用桌子上的原料,现场手工制作起普氏原羚工艺品,并与普氏原羚手工艺品合影留念。
“你看那里,有一群普氏原羚。”“它们好可爱!”……观景台上,外国友人用望远镜看到成群结队奔跑的普氏原羚,纷纷发出惊叹。
叙利亚阿勒坡大学党组书记阿拉伯复兴社会党伊卜拉兴·阿迪德说:“今天在美丽的青海湖畔,看到奔跑的普氏原羚,非常高兴,我了解到这是几代人接续努力的成果。之前普氏原羚濒临灭绝,而现在在青海政府的努力下,普氏原羚的数量大大增加,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伊卜拉兴·阿迪德说,你仔细观察会发现,普氏原羚警觉性非常高,受到惊扰时会飞速逃离,臀部的白毛会竖起外翻形成“心形”,在草地的映衬下格外醒目。普氏原羚奔跑时像离弦的箭,身体在空中划出起伏的曲线,分外优美。
普氏原羚通常生活在海拔3200米至3500米的芨芨草滩和半沙漠化地区,有季节性水平迁移现象,非繁殖季雌雄分别集群活动,具有相对固定的觅食及活动区域,曾经广泛分布于内蒙古、宁夏、甘肃及青海。由于人类活动加剧、草地退化、家畜和普氏原羚争夺草场,造成该物种的数量下降,分布区范围锐减,普氏原羚成为世界最为濒危的野生动物之一,青海湖环湖地区成为普氏原羚唯一的家园。
青海湖普氏原羚保护站是目前我国唯一的普氏原羚人工繁育救护科研中心,2004年成功开展了世界第一例人工繁育普氏原羚,现有人工繁育救护普氏原羚80余只。作为青海湖国家公园第一个自然教育和生态体验基地,有近万名中小学生接受自然生态和户外环境教育研学实践课程,让孩子们了解青海湖旗舰物种普氏原羚的生活习性和保护现状,形成了全社会关注关心这一珍稀物种的良好社会氛围。
青海湖普氏原羚南岸保护站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随着青海湖生态保护工作不断深入,普氏原羚得到更有效保护,通过国家实施的野生动物拯救工程、社区共建共管、围栏高度降低、救护点的设立等举措,从最初的7个种群栖息地发展到15个野外种群栖息地,数量不断增加。最新监测显示,普氏原羚年平均种群数量达3400只,约为保护初期的11倍,实现从救护、保护研究、基因遗传、谱系管理、野化放归和自然科普的功能,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科普内容,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保护这个物种,不断提升保护意识和保护能力,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