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至29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连续推出的《2023湟鱼洄游季 再探青海湖》直播特别节目热播。镜头中,清澈透明的水面之下,生活在青海湖特有的珍稀物种——湟鱼,沿着一条条流向青海湖的河流奋力逆势而上,到上游去产卵、繁殖。盛夏时节的青海湖波光粼粼,飞鸟翔集、湟鱼潜泳,一幅鱼鸟共生、和谐美好的画卷铺呈在观众眼前。
湟鱼,学名青海湖裸鲤,是高原土著鱼类,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是青海湖“水-鸟-鱼”生态链中的核心物种。在2004年发布的《中国物种红色名录》中,湟鱼被列为濒危物种。2003年,青海省实施封湖育鱼,禁止捕捞,同时通过人工增殖放流、建设洄游通道等措施进行保护性繁育。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加大湟鱼保护力度,截至2022年底,数据统计青海湖裸鲤资源蕴藏量已经恢复到11.41万吨,是保护初期的44倍,青海湖水体面积、草地综合植被盖度、湿地保护率指标均呈上升趋势,环湖周围的普氏原羚数量达到3000余只,栖息水鸟数量达到61.1万只,高原独有的“草-河-湖-鱼-鸟”共生生态链趋于平衡。
几十年的呵护和坚守,让青海湖天蓝草绿水丰沛,也让青海湖湟鱼种群得以恢复和发展。可以说,青海湖湟鱼种群的恢复就是青海湖生态改善的一个缩影,也是整个青海省生态改善的一个缩影。青海湖是控制其西部荒漠化向东蔓延的天然屏障,青海湖面积增大,对遏制周边沙漠化及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青海湖生态的改善,也让人们对整个青海、包括三江源地区的生态实现良性转折有了感性认识、充满了信心。现在72万平方公里的青海大地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已成为全省各族群众的共识。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青海的优势和骄傲,青海在行动。
青海位于“地球第三极”,不仅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也是北半球气候敏感启动区、全球生态系统调节稳定器和高寒生物自然物种资源库。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工作始终高度重视,两次亲临青海考察、两次参加全国人大青海代表团审议,对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作出重要指示,指出,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我们要坚决扛起生态环境保护的重大责任,始终保持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力,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力推进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系统稳定性不断提升、生态治理能力明显增强,让青海成为美丽中国的重要窗口。
千钧重担在肩,目标矢志不移。胸怀“国之大者”,心系“省之大要”,我们要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牢把握“三个最大”省情定位和“三个更加重要”战略地位,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转化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最生动最持久实践,把打造生态文明高地作为青海的政治责任和历史机遇,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切实保护好地球第三极生态,全面启动生态文明高地建设,推进国家公园建设走在全国前列,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守护好江河清、高原绿、青海蓝,造福人民、泽被子孙,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书写好“青海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