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首页 / 青海要闻

减少“垃圾”呵护三江源

来源: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2023-04-03     作者:赵 睿

“垃圾”,曾是原材料、生活物资、外皮包装等对于我们生产生活有用的物品,而当它失去了使用的价值,就成为了废品。

对于生活垃圾,令人苦恼的不是因为它存在,而是因为它没用。那么,如何处理垃圾,就是摆在人类面前的一道难题。目前,全世界的普遍做法是消解和再利用,对于这件事的认知和技术一直随着社会发展不断进步。

世居于三江源地区的人们也是这样。农业社会时,可称之为垃圾的生产生活废物几乎都可以消解,其中一些经过简单的工艺就可直接作为生产资料再次使用,对牧区带来的环境污染压力并不突出。进入工业社会后,人类制造的很多产品难以消解,或是需要更加复杂或漫长的工艺和过程。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本身抵御工业污染物的能力就低,做到垃圾降解或再利用的难度很大,因此垃圾污染的危害更加凸显。

三江源地区的牧民曾讲述过如下处理垃圾的痛苦经历:扔掉,垃圾被风吹得牧野遍地,掉进河里还弄脏了水;烧掉,释放出的有毒气体污染空气,破坏人的呼吸健康;埋掉,一些难以降解或含有毒液体的破坏土壤为害草木,有些被动物吃掉难以消化而致死……

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当地群众对付垃圾的手段也逐步升级。从简单的集中收集、填埋、焚烧,到如今的回收、分类、外送处置,方法越来越科学有效。人们的思维意识也明显改变,从资源的利用者转变为保护者,不但身体力行保护环境,而且能指导来访者妥善处理垃圾。

研究显示,我国一些发达地区的垃圾回收利用率可达50%以上。在三江源地区,很多地方确立了“全域无垃圾”的目标,当地党委和政府出台了维护环境卫生的举措,相关的团体和群众经常性地自发开展捡拾垃圾的行动,企业不断提升垃圾处理能力,一些乡镇还通过建立垃圾积分兑换的激励机制促进垃圾回收。当越来越多人养成不乱扔垃圾的习惯,掌握了垃圾分类的方法,建立了废物利用的自觉性,很多的垃圾就能再度变成有用之物,垃圾的数量也就能有效减少。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如今,世界上很多地方正面临“垃圾围城”的挑战,身处于三江源的人们更应以此警醒,每个人从自我做起,一方面控制好垃圾增量,努力做垃圾减量;另一方面深入践行绿色生活方式,把“节能减碳”的做法贯彻在日常中,以“国之大者”的使命感和守护“中华水塔”的责任感,保护好地球第三极的美好净土。

[责任编辑: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