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首页 / 青海要闻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青海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来源: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2023-03-27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青海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青海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践研究”课题组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青海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参加全国人大青海代表团审议、两次考察青海并发表重要讲话,对青海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为青海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擘画了宏伟蓝图、提供了根本遵循。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青海坚决扛起生态保护重大政治责任,启动生态文明高地建设,探索积累了重要经验。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青海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明了青海“三个最大”省情定位和在全国大局中“三个更加重要”战略地位,强调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来抓;强调青海自古以来就是国家安全的战略要地,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强调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青海的生态安全地位、国土安全地位、资源能源安全地位显得更加重要,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强调青海对国家生态安全、民族永续发展负有重大责任,三江源保护是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必须始终承担好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使命,对国家、对民族、对子孙后代负责。

习近平总书记科学擘画了青海绿色发展蓝图,在目标愿景上,鲜明指出青海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切实保护好地球“第三极”,努力把青藏高原打造成生态文明高地;在高质量发展上,指出要结合青海优势和资源,加快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设体现本地特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把高质量发展同扩大消费特别是居民消费、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紧密结合起来,促使坚持生态优先、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在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方面,指出要立足高原特有资源禀赋,积极培育清洁能源、生态旅游、特色农牧业、生物医药、高原康养等新兴产业;强调青海在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上走在前头,在实现碳达峰方面先行先试;强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严格落实主体功能区布局,加快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正确处理发展生态旅游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坚决整治生态领域突出问题等。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深刻体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性、真理性和人民性,充分表明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青海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坚定意志和坚强决心,深刻改变了青海各级党委政府和各族群众对省情的认识。多年来,我们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地位,实现了从“重要”变为“优先”、由“软任务”变成“硬指标”的转变。今天的青海,人与自然更加和谐,向世人呈现出一幅海晏河清、碧草连天、生机勃勃的大美画卷。

二、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推动青海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突出成效

青海坚决扛起保护生态环境、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政治责任,始终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迈上新台阶。

一是走在中国国家公园建设前列,坚定不移做“中华水塔”守护人。探索构建省州县乡村全覆盖的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体制,在所涉4县实施大部制改革,整合设立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管理机构和执法机构,依托乡镇政府设立生态保护管理站;在推进实施《三江源国家公园总体规划》基础上,编制完成生态保护、生态体验和环境教育等5个专项规划,初步形成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规划体系;颁布施行《三江源国家公园条例(试行)》,制定印发科研科普、生态管护公益岗位、特许经营等13个管理办法,形成1+N政策制度体系;对三江源国家公园范围内的6类保护地进行功能重组、优化组合,开展三江源国家公园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委托代理机制试点,先后实施一系列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积极探索生态保护和民生改善共赢之路,创新建立“一户一岗”生态管护公益岗位机制,1.72万名牧民持证上岗,年增收2.16万元,实现生态、生产、生活“三生共赢”的良好局面;三江源生态系统宏观结构总体好转,草地退化趋势继续逆转,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和流域水供给能力基本保持稳定,“中华水塔”日益坚固而丰沛。

二是持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模式。启动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建设,成立了国家林草局、青海省两方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共建领导小组,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协同发力的生动局面;构建以《青海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建设总体规划》为统领,专项规划、年度实施计划等为支撑的规划体系;在全国率先启动自然保护地调查评估,按照保护面积不减少、保护强度不降低、保护性质不改变的总体要求,对全省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进行全面整合优化;率先探索研究起草《青海省自然保护地条例(草案)》,制定完善三江源国家公园、祁连山国家公园法规,制定自然保护地土地流转、社会参与、生态体验、科研科普、生态补偿等多项管理制度;推动生态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制定在自然保护地内开展自然教育的意见和工作大纲,营造全社会支持和参与自然保护地建设良好氛围。

三是积极探索“两山”转化路径,聚力构建具有青海特色的生态经济体系。全面提高盐湖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效率,着力构建以钾资源开发为龙头,镁、锂、钠、硼等资源梯级开发和综合利用的世界领先现代化盐湖化工产业体系,产业链条向新材料、新能源、能源化工等相关产业延伸;稳步推进黄河上游水电项目建设和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新型电力系统构建持续加强,提升青豫一期配套电源运行功率,大力推广以蓄热式电锅炉等为路径的清洁供暖电能替代;以建设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为目标,推进生态旅游集约化、低碳化、绿色化发展,打造青藏、青川、青新、青甘区域生态旅游大环线,推出三江源溯源之旅、雪山探秘之旅、国家公园生态体验之旅等生态旅游精品线路;加快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步伐,紧盯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步伐、开展种质资源普查、强化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推进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建设。

四是科学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综合治理,维护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编制以《青海省主体功能区规划》《青海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为基础,以《青海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为代表的整体性和系统性规划,形成科学推进、系统治理的规划体系;针对重要生态功能区,陆续实施一系列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重点推动实施三江源地区、柴达木盆地、泛共和盆地、青海湖流域、湟水河流域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全面布局;扎实推进青海祁连山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实现“四个生态修复示范试点”项目与推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产方式绿色化水平持续提高和农牧民生活持续改善相结合;多方筹措资金、分阶段开展全省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环境恢复治理,通过制定绿色矿山规划、开展矿山现状调查、实施“一矿一策”、按片区分步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和加强绿色矿山动态管理。

五是不断提高环境民生质量,增进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以党委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企事业排污单位为对象,从明责、履责、考责、问责等环节建立环环相扣的政策措施,出台《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试行)》《青海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规定(试行)》,基本建立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目标责任体系;建立以《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为龙头,以《青海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为核心,覆盖水体、大气污染防治等重点领域的法规体系,创新构建“1+4”省级生态环保督察体系;加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典型培育,推动构建环境治理全民行动体系;以清单管理倒逼结构调整,推动重点生态功能区因地制宜发展适宜产业,推进不同区域差别化、精细化分区环境管控;聚焦大气、水、土环境综合治理,重拳出击、合力攻坚,奋力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统筹做好治污、添绿、留白三篇文章,推动高原美丽城镇建设和农牧区人居环境综合整治。

三、全面总结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经验,为把青藏高原打造成为生态文明高地作出青海贡献

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和显著成果,充分彰显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磅礴力量。在青海这个集高原地区、民族地区、生态脆弱地区、欠发达地区于一身的西部省份,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青海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总结探索“青海经验”,对于走出一条具有青海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路子,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是立足高原地区实际,坚持高原站位和脚踏实地相结合。青海是地球“第三极”——青藏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万山之宗、万水之源。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重要指示,促成了青海各族干部群众观念上的一次大觉醒。广大干部群众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必须以三江之源、昆仑之巅的宽广视野和博大胸怀,真正站在国家、世界发展格局的高度,站在青海战略价值和历史责任的制高点来认识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二是立足民族地区实际,坚持弘扬优秀传统生态文化与树立现代社会生态文明观相统一。文化是民族的名片,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和灵魂。生活在青海的各族人民长期践行着“天人合一”“万物共生”等朴素生态观。近年来,青海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在全社会大力进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新发展理念教育,强化现代生态文明知识传播,引导少数民族传统游牧、农耕生产方式向现代绿色生产方式转型,引导各民族传统生活方式向现代生活方式转变,使民族生态文化真正建立在现代科学的基础之上,为新时代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强化生态文化引领和支撑。

三是立足生态脆弱地区实际,坚持生态保护优先与高质量发展和改善民生相统筹。青海生态环境脆弱,一经破坏很难修复。为此,青海把生态保护始终作为“国之大者”,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并在实际工作中坚持高位推动,层层压实责任,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致力于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加快构建青海特色产业体系。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围绕“蓝天、碧水、净土”目标,统筹推进精准扶贫、美丽乡村、美丽城镇建设,通过持续开展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和不断推进城镇留白增绿,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日益增强。

四是立足欠发达地区实际,坚持中央支持与地方努力相联动。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青海重要的生态、国土、资源能源安全地位在全国有分量。近年来,青海积极利用承东启西、南联北拓的战略通道区位和民族地区人文优势,进一步增进与“一带一路”建设、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对接,着力加强经贸合作和人文交流,进一步创新合作机制,提升与东中部地区互动合作水平,积极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不断开创东西双向互济发展新局面;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推进面向南亚的商贸通道建设,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区域经贸交流和投资合作,不断构建面向国际的、陆海内外联通的开放发展新格局。

[责任编辑: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