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平安 记者 陈俊 通讯员 平组摄
群科小镇 泡桐花开 记者 陈俊 通讯员 化组摄
“纱”绕化隆 水韵群科 记者 陈俊 通讯员 化组摄
诗画门源美景 记者 陈俊摄
绿色城市 宜居西宁 记者 陈俊摄
和美循化 记者陈俊 通讯员 循组摄
最美藏乡文都 记者陈俊 通讯员 循组摄
绿色富民产业 记者 陈俊 通讯员 平组摄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深入推进兰西城市群建设,完善西宁海东一体化发展制度机制,推动西宁海东都市区一体化规划、一体化建设、一体化发展……”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清晰勾勒的宏伟蓝图,为我省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把稳了城市更精细、农村更精美、牧区更精进的“方向盘”。
“城”与“乡”协调,拓宽区域互补新空间
“旭日升,酒飘香;太阳花,富万家;总书记,谢谢您!”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十镇班彦村里,一群孩童欢快放歌。
站在班彦村高处俯瞰,一栋栋独具民族风情的新村民居,一条条整洁宽敞的村道,加上配套齐全的公共文化服务中心、盘绣产业园、酩馏酒坊、展览馆、幼儿园等,一幅宜居、韧性、创新、智慧、绿色、人文的高原美丽乡村景象展现眼前。
2016年,在脱贫攻坚政策指引下,世代居住在大山里的484名土族群众从大山深处搬出。
今天,走进全新的美丽乡村,走进土族老汉吕有荣搬迁后的新家,房间干净整洁,淡青大理石纹天花板配白色花纹壁纸,格外素雅别致,中堂最醒目处悬挂着一张习近平总书记来村里考察时与老人亲切握手的照片。
“村里家家户户都悬挂这样的照片,朴实的乡亲们,想用这种方式表达对总书记的敬仰和爱戴。”五十镇党委副书记李玮介绍,2016年8月23,习近平总书记冒雨亲临五十镇班彦村考察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看望土乡各族干部群众,带来了党和国家的亲切关怀和温暖,为40万土乡儿女注入了踔厉奋发、感恩奋进的不竭动力。
如果说班彦村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标杆,那么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文都藏族乡则是城镇与农村互促、农业与工业联动、乡镇与农村协调的示范。
沿循黄公路来到这个著名的“最美藏乡”,一条清澈的溪流从小镇西侧缓缓流过,路两边浓郁藏式风情建筑整齐排列,五金建材、日用百货、超市饭店……集镇上铺面琳琅,人来人往,分外热闹,一个功能齐全的美丽城镇令人心仪。
小镇北面的文化广场上,各族群众踏着欢快的节拍翩翩起舞,景观廊架、文化墙、景观小品、路灯绿化与一根高约二十多米的四方形地标建筑一起,成为点睛之笔。
“文都乡美丽集镇建设总投资5590万元,是循化县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及空间均衡发展的一面‘旗帜’,对促进区域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构建起现代化经济体系战略空间意义重大。”文都乡党委书记牟再民介绍,正确处理全局与一域的关系,利用美丽乡村项目资金,让全乡16个行政村实现“一村一品牌,一村一特色”,达到逐步缩小区域差异、实现均衡高效发展。
目前,循化县累计投入资金2.73亿元,在文都、道帏、街子、白庄、积石等乡镇推进新型化城镇建设,不断释放出区域协同、城乡均衡发展的活力。
“特”与“优”协力,培育均衡互促新动能
特色小镇,是顺应国家特色小镇发展态势,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有效路径,是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的新平台,同时也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等经济建设的重要战略布局。
2018年,我省印发《全省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创建工作实施意见》,创建重点区域包括“祁连—河南线”以东,沿湟水河、黄河的特色小(城)镇,形成聚集效应,启动全省特色小(城)镇创建,合理安排特色小(城)镇创建时序数量。
互助,地处西宁海东经济圈、祁连南麓生态旅游带,是丝绸之路青海旅游线重要节点,与大通共同承担河西走廊“桥梁”功能。
依靠良好的区位、生态、文化等优势,互助县深度推进自然生态、民俗文化、青稞酒文化等资源板块开发,打造集土族文化、青稞美酒、高原康养、绿色生态于一体的青稞酒特色小镇形象牌,将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
“青稞酒小镇总面积277.09公顷,在拥有5个已建成核心景基础上,以独特高原生态和土族文化为依托,打造世界级青稞酒文化传承地+国家级土族文化体验地,推动生态景观、民族文化与产业资源深度融合,建成宜居宜业宜游特色小镇。” 互助土族故土园景区管委会主任闫国良说。
闫国良介绍,总投资5000万元的青稞酒博物馆、青稞酒科研中心、旅游服务中心、酒魂广场等一期工程即将开建,二期还将建设非遗民俗、传习所等。将来,青稞酒小镇与地方的地形地貌有机结合,融入山水林田湖等自然要素,彰显优美的山水格局和高低错落的天际线。小镇融大景,这里将成为城市“会客厅”、市民“休闲地”、游客“打卡地”。
青沙山,一肩担起湟水与黄河“两水”,湟水孕育了青稞酒、黄河滋养出拉面。
位于沿黄城镇带上和产业交汇点上的化隆回族自治县群科镇,是黄河上游水电开发走廊、生态旅游走廊、特色农牧业走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经济带。
群科新区内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房地产等上百亿的投入,加上交通方便快捷、区域旅游要素多、民俗文化深厚、主题特色鲜明、地形地貌独特,为拉面特色小镇打造奠定了坚实基础。以人与自然共生共融、产业与文化互相促进、生态生产生活三位一体的空间布局,让特色小镇成为“特”与“优”的集合体。
化隆县发改局局长韩志远介绍,拉面特色小镇位于群科镇东部,面积3.3平方千米。目前,拉面公园、拉面文化广场、拉面美食风情街、拉面大数据、拉面体验店、青海绿禽鲜蛋鸡肉加工包装等一期项目已建成,二期正在申报创建中。
翻看规划图,青稞酒小镇宛如一把“酒壶”、拉面小镇恰似一把切面的“刀”,美好的“暗喻”饱含着对产业发展、生活富裕的祝福,更是对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产业转型、带动农民就业、促进区域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的完美诠释。
目前,我省各地特色小镇建设纷纷锚定“个性化”,摒弃“大而全”,力求“特而强”,错位发展形成“一镇一风格”,成为多维展示不同地域文化的重要“窗口”。
“主”与“副”协同,构建合作共赢新格局
俯瞰海东市乐都城区,“雨后春笋”般林立的高楼大厦,城市交通四通八达,街道宽敞干净整洁,清澈的湟水静静依偎。近年来,这里的城市发展速度令人惊叹。入夜,各类灯光秀点亮城市夜空,灯火阑珊处尽显海东首府气派。
“‘十四五’以来,乐都区对主城区建筑、老旧楼房、沿街商铺等外立面、坡面屋顶、商铺门头等建筑风貌进行‘化妆’,目的是不断丰富城市形态,增强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发展城市经济,为兰西城市群打造添新彩、西宁海东一体化发展著华章。”海东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负责人说。
清晰的城市功能定位,是为了更好地打造“都市圈”,为区域协同共进赋予厚重内涵。
海东市将乐都区打造成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省基础和职教基地、医疗健康养老基地和河湟文化旅游基地;将平安区打造成海东交通枢纽、商贸物流及文旅康养中心、宜居宜业宜游园林城市;将河湟新区打造成青海新经济增长极、海东在兰西城市群节点崛起的重要引擎。
今天的海东市,立足兰西城市群中部节点城市和疏解承接省会城市功能,成为全省副中心城市、全省第二大城市和第二大经济体的城市,和西宁市共同扛起省委省政府赋予的“西宁海东一体化发展”重大政治任务,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唱好“双城记”、建好“都市圈”。
西宁和海东,在促进交通网络互联互通、重点产业链互补共促、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互学互促、生态环境共保共治的同时,再次奏响共谋共推打造河湟高质量发展经济带、流域高水平生态安全区、区域高效能公共服务网、河湟文化高品质传承保护地的“大合唱”。
视点短评:
协调发展逐步增强 相对差距持续缩小
区域协调发展,是一盘着眼全局、纵横联动东西南北、统筹融通省内省外高质量发展的大棋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这是我们在新征程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鲜明“航标”。
从全局谋划区域,以区域服务全局。在青海,以区域重大战略为引领,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区域联动格局逐步形成,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日益增强,尤其是以“高地”和“四地”为牵引的各类产业“洼地”,已成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主战场、畅通经济双循环的主动脉、引领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巨大发展潜力持续释放;省际城际间政策协同、产业合作、设施共建、服务共享、分工合理的一体化格局深入推进,重要功能区关键作用和示范效应更加凸显;尊重客观规律,产业和人口向优势区域集中,形成以城市群为主要形态的协同发展动力源效应叠加。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更加注重提高人口城镇化率,更加注重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更加注重宜居宜业宜游和历史文脉传承,更加注重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在区域协同共进生动实践中,西宁海东以兰西城市群建设为契机,不断增强区域发展协同,不断优化区域协作格局,不断完善区域共进制度机制,深入推动西宁海东都市圈一体化规划、一体化建设、一体化发展,唱响了交通网络互联互通、重点产业链互补共促、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互学互促、生态环境共保共治“大合唱”。
在区域协调发展大势驱动下,海东市以“四张名片”中的青稞酒和拉面产业为依托,着手打造个性化、特色化的青稞酒和拉面特色小镇,夯实筑厚城镇内涵,相对差距持续缩小,协调性逐步增强,正成为区域协调发展的强劲引擎。
不管是以人为中心的新型城镇化推进,还是“城市群”建设和“都市圈”打造,目标就是持续拉动区域经济总体效率,目的就是接续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