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毒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持久战。禁毒工作事关国家安危、民族兴衰、人民福祉。禁毒,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各级禁毒部门、禁毒委成员单位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禁毒工作重要指示精神,深入开展禁毒人民战争,有效遏制了毒品问题快速发展蔓延的势头。在长期的禁毒斗争实践中,广大禁毒工作者和公安民警以对党、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忠诚履职、无私奉献,涌现出一批扎根基层、奉献禁毒事业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今年6月,省禁毒委表彰了一批禁毒战线的先进集体和个人。他们是全省禁毒战线的杰出代表,也为全体禁毒工作者提供了学习的榜样、奋进的动力。在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之际,全省禁毒工作者要以先进集体和个人为榜样,全面掀起新时代禁毒人民战争新高潮,努力开创本地、本部门禁毒工作新局面。
真情关爱 用坚守诠释担当奉献
青海省多巴强制隔离戒毒所入所大队是戒毒人员进入强戒所后最先到达的地方,这里的工作难度系数高。多年来,他们以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的坚定信念砥砺前行,用坚守诠释担当与奉献。
该大队是一支年轻、团结、活泼、进取的集体。大队承担着强制隔离戒毒生理脱毒、教育适应、康复巩固、回归指导四个功能区的前两项工作职能。戒毒人员在生理脱毒期间,由于脱毒生理反应,会出现狂躁、焦虑等心理和生理症状,会造成自伤自残,甚至袭警等暴力行为,尤其是收治的病残人员,身患艾滋病、肝炎、结核等多种传染疾病,管教民警稍有疏忽,就会有被袭击和感染的危险。戒毒人员中,有患传染性疾病的病人,也有生活无法自理的残疾人和精神病人。要让他们适应强戒矫治生活,困难程度可想而知。其中最难的是戒毒人员脱毒生理反应和病残人员发病。管教民警一旦进入工作岗位就必须提高警惕。
2021年5月的一个深夜,当日值班的管教民警发现戒毒人员苏某突发腹痛蹲在地上,随即第一时间组织其他民警将苏某抬至戒毒所医疗中心就诊,初步诊断为阑尾炎后转往30公里外的省城医院救治。经过诊断,苏某确诊为急性阑尾炎、阑尾穿孔,当夜进行了紧急手术,正是当晚值班的青年民警应急处置及时得当,才为戒毒人员打通了一条宝贵的生命通道,挽救了苏某的生命。苏某住院期间,大队其他青年民警连续守护62小时。
HIV又被称为超级癌症,具有极强的传染性。HIV吸毒人员马某,刚入所时,认为自己不适宜收戒,便天天吵着要出所,完全不配合管教民警和医生的管理治疗。大队管教民警每天不厌其烦陪马某谈心,从他的家庭,到他所结交的朋友,最后谈到他的身体状况。马某惊异地发现,大队管教民警对他的情况了如指掌,甚至还了解他当初是因为婚姻不幸福,误交了朋友,才染上了吸毒。大队管教民警对马某说:“你现在才40岁,两年戒断后,也才42岁,把毒瘾戒断,把身体治疗好,出去过正常人的生活,陪伴你的女儿,让她健康成长,这才是你最正确的选择。”可好景不长,入所没多久,马某的耳朵和双脚患上真菌感染,皮肤流脓、溃烂。大队管教民警陪同医务人员亲手为他清创、包扎、用药。这一次,马某深受感动,流下了后悔的眼泪。他感慨地说:“即使是我的家人,也不一定做到这样的贴心。真的很感谢你们。”慢慢地,马某开始端正心态,安安心心接受治疗,同时他还带动其他HIV戒毒人员积极配合大队民警的管理和治疗。
日复一日的繁杂工作中,大队管教民警迎难而上,放弃陪伴家人的时间,把全部精力投入到热爱的戒毒工作中,年平均加班达160天以上。通过民警成功的教育矫治,戒毒人员的急性脱毒康复率达到100%,生理脱毒康复率达到100%,绝大多数戒毒人员适应了强戒生活,成功走向康复巩固教育期。
奋勇争先 用生命守护一方安宁
奋勇者,怀非常之胆气,担千钧之重担;当先者,虽千万吾往矣,护身后之万千。他们常年奋战在缉毒执法一线,与穷凶极恶的吸贩毒人员斗争,时刻面临风险和挑战,被称为“刀尖上的舞者”。
西宁市公安局城西公安分局禁毒大队在平凡的工作中涌现出了一件件感人的事迹。2021年5月23日,禁毒大队得到线索称“有人运输大量毒品进入西宁市”。大队立即组织精干力量赶赴甘肃省兰州市进行线索核查。嫌疑人异常狡猾,为了躲避追踪驾驶车辆四处逃窜,一会在高速公路上飞奔,一会在乡间小路穿行,给追缉造成极大的难度。为了尽快将犯罪嫌疑人缉拿归案,大队民警白天追查追踪,深夜分析研判、斗智斗勇。功夫不负有心人,10余天后,缉毒民警与犯罪嫌疑人在一高速公路入口不期而遇。
狡猾的嫌疑人下车后手在腰间摸索,一把30厘米长的尖刀逼近办案民警,大队长飞身扑向嫌疑人,并用坚强的臂膀死死地压住嫌疑人,穷凶极恶的嫌疑人拼命挣扎,但大队长始终没有放手,没有给嫌疑人任何出手的机会。随后,其他战友冲上来合力将嫌疑人制服,当场缴获疑似毒品冰毒约800余克。每次想起当时的场景,现场民警总会感慨,如果当时反应慢一点,后果真是不堪设想。
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公安局禁毒大队通过数据分析、集中研判等措施,掌握犯罪嫌疑人赵某某将从外地携带毒品返回祁连准备售卖,立即组织警力在沿途设卡拦截,狡猾的嫌疑人不但不配合检查,还企图驾车冲卡。现场民警立即鸣枪示警,嫌疑人却驾车冲向执勤民警。危急时刻,现场民警将生死置之度外,拼命拦截嫌疑车辆。在全体民警的共同努力下,成功将嫌疑车辆逼停,当场从车内查获毒品20余克。
海东市乐都区吸毒人员马某某在家中吸食毒品后产生幻觉,将自己三岁病危的孩子强行拉至洪水镇一废弃的庄廓内,并从里面反锁大门。为了营救被困孩子,乐都区公安局禁毒大队民警果断决策,破门进入院内,并迅速冲进屋内,但此时的马某某手持菜刀不断挥舞,并开始自残,随时可能危及孩子生命安全。现场民警不顾个人安危,一个箭步冲上前将马某某扑倒、徒手夺刀,将孩子成功解救。
相似的经历,全省公安民辅警或多或少都经历了,他们有的冲锋陷阵与穷凶极恶的犯罪嫌疑人殊死搏斗,有的在缉毒执法一线摸爬滚打屡立战功……
在缉毒执法的最前沿,不仅仅是男民警英勇顽强的“战场”,同时也有女民警的飒爽英姿。西宁市湟中区公安局禁毒大队女民警王鑫(化名)就是其中的一位。她将女民警缜密的思维、细腻的作风发挥的淋漓尽致。她冲锋一线、英勇果敢,积极参与一系列大案要案的侦破工作,为禁毒工作奉献一腔热血。
在马某花贩卖毒品案中,王鑫连续一个月在西宁市某小区院内进行蹲守,吃面包、喝冰水、睡车里,生怕自己一疏忽就会错过重要的信息,没有地方洗脸刷牙,蓬头垢面的她被同事们戏称为“最美蹲点女民警”。她多次化妆成物业管理人员、住户、清洁工摸清了嫌疑人轨迹及家庭人员状况。抓捕当日,在嫌疑人已有警觉的情况下,根据前期对嫌疑人行动轨迹的观察研判,果断带领两名民警,从蹲点守候的楼梯间转移到次一层电梯间后成功将嫌疑人抓获,缴获毒品近500克。案件侦破后,一起参与抓捕的民警回看电梯间的监控视频时问她:“你又没有配枪,怎么有勇气赤手空拳第一个冲进电梯间按倒嫌疑人?你都没想过她要是有凶器怎么办?”她说:“我什么都没想,我知道她的手里有大量的毒品,这些毒品要祸害多少人?我就是一定要抓住她!这是我的职责所在,也是我的使命所在。”
在单位王鑫是一名女警,在家里她和所有人一样也是一位母亲的女儿、一个孩子的母亲。远在千里之外的山东有她年迈的父母,4年多时间没有回家尽孝;近在咫尺有她年幼的女儿,孩子生病需要照看的时候王鑫在加班,孩子上幼儿园需要家长接送的时候王鑫在上班……
团结协作 织密织牢禁毒“防护网”
禁毒工作是一项系统、复杂的社会工程,坚决遏制毒品问题的发展蔓延,必须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形成禁毒斗争的强大合力。近年来,省禁毒委成员单位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禁毒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对照《青海省禁毒条例》的法定职责,认真履职尽责,积极开展禁毒工作,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
省妇联多措并举推动禁毒工作落地生效。对照“应帮尽帮”工作职责任务,以“不让毒品进我家”活动为抓手,以家庭为主要领域,以妇女和青少年为重点对象,切实做好“家”文章,多措并举使预防帮教做在平常,抓在经常,落实到家庭。依托“妇女之家”“护蕾温馨小屋”“维权服务站”等阵地,紧扣“三八”妇女维权周、“5·15”全国家庭教育周、“6·26”国际禁毒日等重要节点,充分调动活跃在基层的超过4万名专兼职妇联干部、妇联执委的团结引领作用,把基层热心公益、有群众影响力的巾帼志愿者动员起来,因地制宜开展群众愿参加、能参加的禁毒宣传教育活动。德令哈市妇联建立巾帼维权联防队,由社区、村妇联主席带头,组织本村5-10名巾帼禁毒志愿者进村入户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在妇女中发起“管好丈夫、管好子女、管好兄弟姐妹”的禁毒活动,通过她们引导广大家庭成员看好自家门、管好自家人,让文明、健康、和谐、科学的生活方式进入家庭,构筑起家庭防毒拒毒防线。省妇联持续推进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建设,着力加强家庭教育工作队伍建设,推出“家教课堂”“我奋斗、家国美”,打造书香飘万家亲子阅读工作品牌,向广大家长传播“绿色无毒”等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帮助孩子防毒拒毒。三年来,全省各级妇联组织开展“线下+线上”法律大讲堂走基层200多场、书香飘万家亲子阅读500多场。
全省妇联系统还积极发挥妇联执委和巾帼志愿者作用,对因毒致孤致困等重点人群重点家庭进行摸底排查,“一帮一”或者“多帮一”进行帮扶,推动因毒致孤致困等重点人群重点家庭解决困难。西宁、海东、玉树、果洛等地妇联联合禁毒部门将因毒致困致孤的戒毒康复家庭登记造册,建立帮扶档案,做到一人一档,进行针对性帮扶。海西、海南、海北、黄南等地妇联广泛招募巾帼志愿者,组织“禁毒妈妈宣传队”“禁毒妈妈关爱团”等参与帮教工作,较好发挥家庭成员监督教育作用。目前省妇联在全省中心乡镇(街道)村、社区建立“维权服务站”80个,为包括女性戒毒人员在内的人群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危机干预等服务,有针对性地提升女性戒毒人员的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其融入社区。三年来,省妇联重点慰问全省因毒致困致孤家庭100户,送去慰问金及母亲邮包,价值10万元。坚持群防群治、专群结合,巩固和壮大巾帼禁毒志愿者队伍,调动和激发广大妇女群众和家庭成员参与禁毒斗争的积极性,在打好禁毒人民战争中发挥好妇女和妇联组织的独特作用。深入村(社区)参与铲毒、禁毒活动,参与创建无毒家庭、村(社区)、乡镇(街道),让文明、健康、和谐、科学的生活方式进入家庭。年内指导基层妇联组织排查重点人群和高风险家庭707户。多措并举开展法律服务、心理疏导、家庭关系调适等维权服务,7055人受益,构筑起家庭防毒拒毒第一道防线。
“让生命之花在无毒校园绚丽绽放”,这是省教育厅始终秉持的一个重要原则。初入职场的大学生李某因交友不慎沾染了毒品,通过在戒毒所的改造重拾亲情、爱情……日前,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演出的禁毒话剧《黑夜里的救赎》,为现场400余名观众带来了一幕幕精彩和期待。话剧通过演员们的声音、表情、肢体动作、内心独白等将“抵制毒品,珍爱生命”“远离毒品,健康成长”的深刻主题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大家面前。
多年来,省教育厅把毒品预防教育作为学校安全稳定工作和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不断增强师生防毒、拒毒意识,全力营造安全、文明、健康的校园环境,呵护每一位青少年学生不受毒品残害,健康快乐成长。
西宁市教育局局属各学校每学年开展禁毒预防专题教育不少于两课时,学校利用“中国禁毒”“大美青海禁毒路上”“西宁禁毒”等公众号,以及聘请法治副校长、辅导员及有关医学、心理学、禁毒等领域专家、联系戒毒所等办法,丰富教学资源,普及禁毒知识,教育广大学生认识毒品的来源、制成、伪装形式及危害,掌握拒绝毒品侵害的方法,加强自我保护等要求,不仅是年年不落的工作安排,更是校校不缺的工作落实,实现了“校园无毒品、学生不吸毒”,毒品预防教育覆盖面100%的目标。先后荣获“全省七五普法先进集体”“青海省综治维稳先进集体”“西宁市禁毒先锋集体”“2021首届青海省禁毒知识竞赛总决赛第一名及优秀组织奖”等殊荣。
毒品危害猛于虎。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是禁毒工作的治本之策,尤其应该充分利用好学校这个主阵地。长期以来,省教育厅把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放到突出位置,厅体卫艺处立足自身工作职责,把青少年学生毒品预防教育工作列入年度计划,与年度重点工作同计划、同部署、同检查,做到宣传到位、组织到位、措施到位。全省各学校通过校园广播、班团会、电子屏、校讯通、校园网、黑板报、国旗下讲话、观看警示教育影片、举办专题讲座、宣讲典型案例、禁毒教育“小手拉大手”活动等方式,开展禁毒知识宣传教育工作。
此外,省人民检察院还立足检察职能,认真履行禁毒责任,依法严厉惩治毒品犯罪,强化毒品案件法律监督,积极落实“谁执法、谁普法”的工作要求,通过抖音短视频、开设“检察官禁毒微课堂”等形式,将宣传工作从点、面拓展成有体系、有层次的活动,提高了禁毒宣传的影响力和覆盖面。广大禁毒志愿者和形象大使发挥公众人物影响力和社会示范带头引领作用,积极参加禁毒志愿者服务,深入禁毒基层一线,了解禁毒工作者的工作生活,挖掘基层禁毒人员的感人事迹,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精准管控 共建共治共享好生活
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站是开展禁毒工作的重要载体,是吸毒人员在社区实现戒毒并康复的重要渠道,是整合家庭、社区、公安、卫生、民政等力量资源高效、联动戒毒模式的重要体现。在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站建设方面,以西宁市城北区朝阳街道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站为代表的工作站建设已走在了全省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站的前列,为全省社戒社康工作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工作经验。
西宁市城北区朝阳街道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站为有效打通该辖区吸毒人员回归社会的“最后一公里”,坚决打赢新时代禁毒人民战争,坚持“以人为本、科学戒毒、综合矫治、关怀救助”的戒毒(康复)工作理念,不断提升社区戒毒(康复)工作效率,为辖区禁毒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场地和更多的便利,成为戒毒康复人员回归社会的“加油站”, 铺就戒毒人员健康回归路,让戒毒人员在这里“蝶变新生”。
该工作站首创“党建+4321”工作法, 对实际报到管控人员信息实行录入、打印、存档“一键化”档案管理,有效针对社区戒毒(康复)人员进行管控与帮扶。目前,通过“4321”工作法,工作站已解决就业困难78人次、帮扶再创业39人次。部分帮扶典型案例已被省禁毒办以“创新禁毒社会化优秀亮点工作”推荐上报,经国家禁毒办组织专家评审和复核,工作站制作的“党建+4321”工作法视频课件已刊登在“国家禁毒办互联网教育宁夏中心”平台相关专栏,一名同志成功入选2022年度全国禁毒社工师资库。
吸毒人员李某初次到工作站报到谈话交流过程中,得知他曾因一时好奇误入“毒圈”,让父母伤心过度,亲属也远离了他,面对“毒魔”的侵蚀和家庭、生活及前途的巨大转折,李某一度自暴自弃,迷失于黑暗的漩涡之中,失去了生活的信心和斩断毒瘾的决心。李某在社区康复期间,工作站禁毒专干通过“四位一体”家访和“三心”一对一谈话方式,不断鼓励李某,李某开始学习消防工程等技能,凭着一股韧劲,目前在西宁市与朋友合资经营着一家属于他们自己的工程建筑公司,事业干得有声有色。
社区康复人员陈某某,已是知天命之年的她因为有过两次强制隔离戒毒经历,出所后照顾着年过八旬且生活不能自理的老母亲,平日里很少说话,也很少与人沟通。朝阳街道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站禁毒专干了解到她的情况后,先后多次前往她家开展“平安关爱”家访,给她送去了生活必需品,借助每个月的到站签到和谈心谈话机会,引导她正确看待问题,积极面对现实生活,思想乐观向上。在禁毒专干的支持和鼓励下,陈某某逐渐重拾信心,现在的陈某某有着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充实的生活,她对未来充满信心。“非常感谢你们,有了你们的关心和帮助,我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和光亮!”陈某某感激地说。
除此之外,西宁市城西区古城台街道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站建立的“见一次面、谈一次话、录一份信息、做一份保证、签一份协议”“每月报到制度落实、定期尿检制度落实、外出请假制度落实”的工作模式,在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员管控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取得了一些成绩。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河东街道祁连路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站因地制宜,以居民群众喜闻乐见、更易于接受的方式轻便化开展禁毒宣传的工作方式,打通了戒毒康复人员“回归”的“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