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首页 / 青海要闻

全省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25%

来源:西海都市报     发布时间:2022-10-02     作者:范程程

9月30日,省政府新闻办召开“青海这十年”工信专场新闻发布会,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一级巡视员、副厅长杨忠等相关负责同志,介绍全省工业领域工作取得的成就。

十年来,全省工业持续较快增长,稳定大盘作用凸显,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423户增加到639户,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3%,工业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2.3万亿元,上缴税金2147亿元,工业领域稳定就业超过15万人,工业对全省经济稳大盘、促就业、惠民生的“压舱石”作用全面凸显。

建成一批建群强链重大产业项目

十年来,全省工信系统坚持以调结构、促转型为导向,扩规模与优结构并举,累计完成一般性工业投资5139亿元,年均增长3.3%,其中累计实施工业重大投资项目760个,投资总额3083亿元。

尤其加大新兴产业领域项目建设力度,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投资年均增长15.2%和14%,相继建成万吨级晶硅及硅材料、万吨级高档电解铜箔、万吨级碳酸锂、万吨级碳纤维、万吨级锂电正负极材料、兆瓦级晶硅电池及组件等一批建群强链的重大产业项目。

光纤、铜箔、碳酸锂、锂电池、碳纤维等产品从无到有,盐湖资源综合利用、锂电储能、光伏制造等产业集群由弱变强,园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占全部规上工业的78%,循环经济增加值占规上工业的65%,以绿色低碳循环为特征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

锂电产能接近全国的三分之一

十年来,盐湖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形成“钾、钠、镁、锂、氯”五大产业集群,钾肥支撑了全国一半的农耕用肥,锂电产能接近全国产能的三分之一,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加快建设。

清洁能源装机和发电量居全国首位;建成全国首条全清洁能源特高压输电通道、世界最大规模新能源分布式调相机群;构建形成从电子级多晶硅、硅片、电池、组件制造,到系统设计与集成、光伏电站建设和运维的垂直一体化全产业链,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迈出坚实步伐。

工业经济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累计实施“百项创新攻坚”工程项目896个,累计安排省级财政资金3.98亿元支持456项企业创新攻关项目,先后突破48对棒还原炉研发及规模化应用、锂电池隔离膜用高纯氧化铝材料、电子束冷床熔炼炉国产化试制等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取得各类科技成果超千项,科技创新支撑能力全面提升,工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核心竞争力持续增强。

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25%

不断强化政策支撑、完善新型基础设施、培育壮大数字产业,累计争取国家财政专项资金5060万元,安排省级财政专项资金4.43亿元,支持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海南藏族自治州大数据产业园等416个重点项目建设。盐湖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平台等一批项目入选国家试点示范,全省36户企业通过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3257家企业实现业务上云用云。到去年底,全省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25%,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步伐加快。

发展环境不断优化,非公经济活力迸发,截至去年底,全省非公有制市场主体从2012年的22万户增加到49.6万户,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从621.2亿元增加到1122.9亿元,占GDP比重由32.8%提升至37.4%,纳税占比50%以上,新增就业贡献率达90%以上,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已成为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重点行业节能降碳和绿色转型稳步推进

聚焦能耗总量和强度“双控”目标,一体推进结构节能、技术节能、管理节能,“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得到有效遏制,传统行业发展质量显著提升。十年来,累计安排5.63亿元省级节能专项资金,支持钢铁、有色、建材、石化等重点领域515户企业实施节能降碳技术改造,全省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十年累计下降超过20%,重点行业节能降碳和绿色转型稳步推进。

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对外开放不断深化,招商引资成果丰硕。十年来,“青洽会”累计签约项目3263个,签约金额15380亿元,累计实现招商引资到位资金6298亿元,成功引进亚洲硅业、比亚迪、宁德时代、中复神鹰、天合光能等一大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效应显著的行业龙头企业落户青海,投资兴业。

[责任编辑: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