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金涨了,养老更安心了;
低保金又涨了,困难群众放心了;
老旧小区改造了,居民更加舒心了……
细微之处见民生!点滴新变化让百姓眼中的西宁民生答卷有了生动注脚。
就业“饭碗”端稳了,孩子的助学“礼包”收到了,申请到了临时救助……悠悠万事,民生为大。这些急难愁盼问题一一解决,百姓眼中的西宁变化让人满意。
十年来,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变化,写满西宁人的获得感,群众的生活一天更比一天好,一个个民生故事,都透着欣喜与温暖。
如今的西宁,困难群众可以享受多层次、多样化的精准救助;吃饭难的老人可以在爱老幸福食堂就餐;西宁建了“欢乐城堡”,孤残儿童可以受到全天候精心照顾;社区工作人员提高了报酬;便捷高效温馨的婚姻登记最大限度提升着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民生实事一年接着一年干,民生实事一件接着一件办,百姓眼中发展中的现代美丽幸福大西宁充满希望。
民生托底有保障 生活有奔头
“要不是党和政府的关怀,我们一家三口都不知道该怎么撑下去,谢谢你们,现在家里的困难也在一一解决,一家人的生活也在慢慢改善。”来自我市城北区的73岁老人马某一直和自己的儿子、孙女生活在一起,由于马某的儿子属于精神二类残疾,一直需要人照顾,孙女还在上小学,面对这样的情况,辖区民政局及时将该家庭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并及时跟进了其他相关事宜。十年来,我市社会救助工作在实现“困有所助”上创制政策、精准帮扶、部门联动、共同发力,经历了试点先行、建章立制、探索转型和完善优化的发展道路,围绕“创新机制、规范管理、提升能力”的总体思路,全面落实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临时救助等基本社会救助政策,实现了从分散救助向综合救助、单一救助向体系救助、收入型贫困救助向支出型贫困救助、生存型救助向发展型救助的历史性转变,制度体系不断完善、保障标准稳定增长、全方位对接脱贫攻坚、持续强化机制创新,形成了具有西宁特色的“1+8+N”兜底保障大救助体系。
临时救助急救难 生活有希望
城东区居民马某某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糖尿病等多种疾病,丧偶后一直独自抚养儿子,2019年,儿子如愿考上了大学,但是贫困的家庭根本无力负担学费,此时西宁市贫困家庭大学生资助实施办法犹如雪中送炭,为这个贫困的家庭送来了希望。而这个故事也仅是我市贫困大学生家庭救助的个例,自我市实施贫困家庭大学生学费、生活费双重和全程资助以来,累计资助贫困大学生6665人次,资助6829.72万元,稳定实现教育救助脱贫一批的目标。值得一提的是,十年间,全市城市低保标准从2012年的313元/月提高到703元/月,农村低保标准从2012年的1865元/年提高到5676元/年,实现“10连增”,累计发放各类社会救助资金33.96亿元,有效保障了城乡低保、临时救助、特困供养对象的基本生活,真正做到了“应保尽保、应救尽救”。
“养老”变“享老” 生活有盼头
在西宁,说起养老,就不得不说三个词,这三个词讲述了西宁人的养老故事。
●第一个词:“爱老幸福食堂”
每一间爱老幸福食堂内都是干净整洁,明厨亮灶。当天的菜谱上写得明明白白,西红柿炒鸡蛋、洋葱炒肉、虾皮冬瓜、葱油奶白菜、肉末烧豆腐……每天不重样,适合老人家的口味,一道道热气腾腾的菜品等着老人来品尝,老人们可以刷爱老就餐卡结算,一餐饭最少的仅仅花了1元钱。
十年来,我市为破解居家老年人吃饭难问题,在全省率先实施爱老幸福食堂工程,建成182个“幸福食堂”,形成了“五级助餐网络”,“爱老幸福食堂”建设得到了民政部的充分肯定,并作为“范本”在全国推广。
●第二个词:“农村老年之家”
走进湟中区多巴镇黑咀村“老年之家”,午饭后,老人们自由活动开始了,有的三三两两聚在一起聊天,有的拿起乐器来个吹拉弹唱,有的则选择挥毫泼墨。这座小学改建而成的“老年之家”,环境优美,设施完善,由生活照料服务区、文体交流服务区、休闲娱乐服务区等功能区组成,满足了老年人日常所有需要。
十年来,我市统筹推进城乡养老服务发展,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投资2.09亿元建设了400个农村老年之家,打造了“离家不离村、离亲不离情”的互助养老服务模式,农村养老服务走到了全国前列,养老服务已成为幸福西宁最温暖的底色。
●第三个词:“政府购买养老服务”
“居家养老,政府买单,这样的老年生活值得期待。”城中区的刘奶奶开心地说道。
功能齐全的“十五分钟”养老圈可不是说说就好,走进我市任何一家日间照料中心,老人都能得到最精心的照料,工作人员服务周到,供老人学习、休闲、医疗的设施样样齐全,免费为老年人理发、推拿、提供法律援助的综合服务方便了每一位老人。
十年来,我市研究出台了25项为老政策措施,探索实施“养老服务+社区治理+社区服务+保健康复+社区托幼”的五融合服务模式,满足了老年人在家门口养老的愿望;积极推进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引入专业化社会组织为困难和高龄老人提供助餐、助洁等服务,为30万人/次老年人购买服务2.4亿元,在全省率先开展“家庭照护床位”试点工作,已建设家庭照护床位2442张,累计服务达2万余人次。
助力就业困难者 生活有尊严
“单位给缴纳社会保险,有了稳定的收入还能照顾到孩子,这份工作我很满意,我一定尽心尽力做好本职工作。”来自城东区的李某是八一路办事处工作人员,离异后一直独自抚养儿子,因为肢体残疾,所以找工作很困难,我市相关部门在了解她的情况后,主动为其提供了公益性岗位。
十年来,全市就业专项资金支出逐年增高,累计支出23.68亿元;城镇新增就业31.47万人,各类失业人员实现就业23.4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5%以内;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96.71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223.92亿元……稳就业就是保民生,保障广大低收入就业困难人员稳定就业,也就稳住了群众的增收之源,承担就业困难人员兜底安置功能的公益性岗位的作用也就愈发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