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坑长度、宽度70厘米,深度都要达到50厘米以上,按照2米一株的株距开挖,回填的时候先用底层土……”。十年来,俞林贤每逢春秋,择一处植树点,挥锹培土、围堰浇水。松树、柏树、山杏、硬条……在时光的流淌中,树的年轮镌刻下这位老党员的印记。
从2012年至今,俞林贤带领村里党员群众在卧龙山造林绿化面积已达到13.3余公顷,栽植1万余株。
俞林贤是海东市平安区小峡街道石家营村的一位老党员,今年65岁的他,已有41年的党龄,多年来义务植树造林,让沉睡已久的荒山被漫山的绿色唤醒,在村民们的心中,他俨然已经成为卧龙山绿化的一面旗帜。
“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中明确指出,保护好青海的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坚持生态保护优先,举全省之力打造生态文明高地。”俞林贤说到,“造林绿化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要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代接着一代干,作为一名老党员,我要以实际行动做生态文明的践行者,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再接着干上20年,整个卧龙山都可以变绿了。”
自2011年临空综合经济园建设启动以来,小峡街道7个村进行征地拆迁,其中也包括俞林贤所在的石家营村。越来越多的村民告别土地住进了崭新洋气的安置房,村民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
但俞林贤还有一桩心事,就是北边的卧龙山,还依然是光秃秃的,没有生机。
2012年开春,卧龙山上的文化大院里,俞林贤开始琢磨着可不可以通过植树造林,改变卧龙山除了荒草没有一棵树的景象,让卧龙山变得更绿更美。
说干就干,平整土地、拓宽山路,从此,他便以山为家、与风为伴。 俞林贤带领着村里其他几位老党员,爬坡下堰,几个月来硬是把卧龙山上的每一个角落都走了个遍。
“因为卧龙山都为红土,淋溶作用强、矿质养分少、酸性大,所以以前种的树大部分都无法存活,投入了人力、物力、财力但收获甚微。”总结以往的栽种经验,俞林贤开始想办法着手改善土壤环境,提高树木的存活率。为了不让红土影响树木的生长,俞林贤在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栽种树木时先在树坑底部埋上适合树木生长的土壤,然后再种,山上的每一棵树都是如此。一棵树木的种植,从挖坑、起土球、运输、栽植、浇水等每一道工序他都严格按照操作程序进行。
当问到俞林贤这几年让他印象深刻的事情时,他想了好久也没想起来,在他记忆里,每天都是种树这一件事,琐碎且平凡。站在旁边的现任石家营村党支部书记说:“俞老,你忘记了吗?上次在山上浇水摔伤那次。”他这才想起来。2015年的春天,俞林贤一个人背着30米长、几十斤重的水管上山浇水,一边走一边拖拽水管,结果由于水管太重仰面摔倒,剧烈的腰背疼痛让他根本无法站起身来,他只好静静地躺在山上。眼看就快到中午了,太阳刺眼的光线晒得他有些头晕眼花,可是依旧没办法站起来,直到同村一位放羊的老人发现了他,将他拉起来,打电话通知家人将他送去医院检查,这一摔让他在病床上躺了半个月。
经过此次,家里人无论如何也不让他再上山种树了,放着清福不享,非要上山吃苦头,这样的父亲让儿女不能理解,老伴儿也埋怨他不顾家。可是等伤一好转,他就换上那一身迷彩服,骑着自行车独自上山栽树去了。
看看山上翠绿的柳树,闻闻那沁人心脾的丁香花,就知道老党员的汗水没有白流。俞林贤说:“这么多年已经和这山结缘了,舍不得,在这山上待一天,我就会负起责任来,再干20年,这里就是青山绿水,造林就是造福,要给子孙后代留下一笔财富!”
看着俞林贤种下的一棵棵树都茁壮成长,曾经光秃秃的荒山穿上了绿装,如今已经显示出满眼的绿色和生机,绿的“魔法棒”正一点一点、一年一年勾勒出绿色家园的蓝图,发挥它的绿化美化功能,大家伙的心里都不由地敬佩起他来。
从不理解到理解,从冷眼旁观到积极参与,在他的感染和带动下,不少村民,尤其是村里的党员都加入到俞林贤的植树队伍中来。山坡上不再是一个人孤单的身影,而是一支充满活力与希望的队伍。
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惊天动地,没有人给他报酬,没有人给他发奖章,但65岁的俞林贤一直在坚持。这就是一位基层老党员的思想觉悟,坚定的理想信念,让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发挥着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倡导植绿、护绿、爱绿良好风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