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三江源国家公园结合顶层设计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探索,使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实践中得到认真落实:一是针对国家公园建设,进行了全面规划,规划总面积由试点时的12.31×104km^2增加到正式设园时的19.07×104km^2,以实现三江源头整体保护。二是三江源国家公园编制了正式的《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机构设置方案》,明确机构设置意见,提出内设机构、人员编制、领导职数、工作职责等方面的需求。三是投资25545万元,重点实施黑土滩治理、退化草场改良、荒漠生态系统防治、湿地和雪山冰川保护、草原有害生物防控等重点生态保护工程。
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持续推动试点工作的持续向前发展:一是基本建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机制和体制,形成了齐抓共管的管理模式。从省管理局到具体的管护站点,上下协同,目标一致。二是实现了资源管控网格化全覆盖。不仅构建了完善的体系,而且还搭建了科研监测平台,能够对片区内的生态状况进行全面监控,例如科研监测体系、基础保障体系、规划体系等等。通过此方面的构建,能够从多个方面对片区进行保护,为片区生态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各种保障。三是探索建立“村两委+”社区参与共建共治共享机制。借助于一切力量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让广大牧民群众了解国家公园建设的性质和意义,积极地参与到建设当中。
青海主动融入国家和全省重大生态安全战略,科学谋划了 “大美净好”青海湖国家公园具体路径:一是在前期工作基础上,把握青海湖流域全生态过程、世界最大的高海拔低温湖泊、多民族融合聚居等方面特征,围绕国家代表性、生态重要性、管理可行性,开展青海湖国家公园建设亮点和突破点研究,挖掘创建青海湖国家公园对健全我国国家公园体制的价值和意义,找准在全国国家公园建设大局中的定位。二是根据有关技术和流程要求,进一步对标对表,深入梳理拟建国家公园范围的矛盾冲突问题,针对人口调控、矿产、农牧生产、旅游等问题,逐一对照提出解决方案。三是夯实《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方案》等基础性工作,开展青海湖国家公园职能职责研究,为正式设园后制定权责清单提供参考,为适应管理职能转变奠定了基础。
青海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只有心怀“国之大者”,才能够保护好三江源、祁连山、青海湖,才能够维护整个国家的生态安全系统,才能筑牢祖国的生态安全屏障。
(作者毛江晖为省社科院生态环境研究所所长、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