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首页 / 青海要闻

奋力谱写新时代青海文物事业的绚丽篇章

来源: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2022-06-28     作者:郭靓

青海长云漫东土,河湟形胜厌西陲。

循着山、水、路,一览大美青海独特的山水间,这里流淌过苍茫的历史故事,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珍藏着宝贵的文物遗迹,传承着多样的地域文化。

青海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全省坐拥不可移动文物6411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1处、省级466处、市县级约1439处;古遗址3788处、古墓葬967处、古建筑819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524处、石窟寺及石刻99处、其他文物214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个、名镇1个、名村5个,中国传统村落123家,考古遗址公园1个;登记备案的博物馆、纪念馆共41家(含非国有博物馆10家),可移动文物数量31万件(69960件套)……

为了保护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近年来,青海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守正创新,继往开来,统筹疫情防控和文物事业发展,文物保护利用各项工作取得新成就、实现新突破。

扎实推进文物系统性保护利用

“没有哪种教育方式,比寓教于乐更适合孩子了。”家住西宁市城西区的“80后”陶阳,每年国庆节,都会带着孩子走进青海原子城纪念馆,通过一件件革命文物,感受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青海原子城纪念馆是中国唯一一个全面、系统介绍中国核工业创建和发展历程的专题纪念馆,于2009年5月26日在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旧址海北藏族自治州西海镇正式对外开放。

基地旧址及纪念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青海将基地旧址保护利用作为青海革命文物保护“一号工程”,有力有序有效推进实施。同时,为更好地保护利用革命文物,还完成全省37处革命文物资源田野调查,公布第一批18处省级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名录、765件套可移动革命文物名录。

保护绝不是一句口号,青海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物工作,2017年,省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实施意见》;2018年,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等十一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安全工作的实施意见》;2019年,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青海明长城保护管理的实施意见》;2020年,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实施方案》……

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文物保护体系日趋完善,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保障的实施,持续为青海文物保护利用“保驾护航”,推动文物保护利用向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迈进。

青海不仅在文物保护细节上做加法,还在经费上增投入。“十三五”期间,共争取落实各类文物保护资金14.1亿元,文物保护力度持续加大,抢救性保护与预防性保护并重、本体保护与周边环境保护并重,458项各类文物保护项目有效实施。

2022年,青海争取国家文物保护资金16155万元,将专项用于青海文物本体维修保护、展示利用,文物安防、消防、防雷,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可移动文物技术保护(含文物本体修复)、预防性保护和数字化保护所需支出,优先用于革命文物、石窟寺文物、考古以及黄河、长江、长征、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等保护利用,持续改善文物单位保存环境和条件,有力推动青海文物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持续做好考古发掘和研究

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名单公布,“青海都兰热水墓群2018血渭一号墓”榜上有名。

热水墓群位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热水乡境内,海拔在3400-3500米之间,整体分布呈枝杈状特征。1982年考古发现,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对血渭一号墓进行抢救性发掘,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收获:发现墓园祭祀建筑、殉牲坑、五神殿及壁画、彩棺,还有大量精美遗物。对研究唐(吐蕃)时期热水地区的葬制葬俗及唐朝与少数民族关系史、丝绸之路交通史、物质文化交流史等相关问题具有重要价值。

“2018血渭一号墓是热水墓群乃至青藏高原上发现的布局最完整、结构最清晰、形制最复杂的高等级墓葬之一,是热水墓群重要考古发现,也是首次掌握吐谷浑陵墓形制的基本特征,是中国古代陵墓制度考古的重大发现。”相关专家介绍。

青海都兰热水墓群2018血渭一号墓的重要考古发现是青海近些年考古研究工作的生动注脚。近年来,青海开展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8项,配合基本建设中文物调查、考古勘探项目128个,举办公众考古活动13次。都兰县热水“2018血渭一号墓”、乌兰县“泉沟墓葬”完成阶段性考古,“乌兰泉沟吐蕃时期壁画墓”获2019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国家文物局、中国社会科学院、青海省人民政府共同签订《共建热水墓群考古和文物保护研究基地框架协议》。丝绸之路南亚廊道青海段文化遗产调查遗迹180处,新发现33处。连续两年举办南亚廊道沿线五省区丝绸之路南亚廊道青海段考古调查成果论坛,考古发掘和研究成果丰硕。

2021年,青海完成中大型基本建设考古调查15项,调查面积近2500万平方米。完成考古勘探3项、面积约46.5万平方米。完成年度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5项、面积近5000平方米。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实施中加强文物保护管理,推进“先考古、后出让”制度落实。对接“引黄济宁”、西格铁路、国道227公路、西宁综合保税区等重大建设项目,推行“考古前置”,抢救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为进一步提升考古研究、科研实践等创造了良好条件。

助力博物馆改革发展提质增效

精心策划“线上展览”“直播讲座”,馆长、专家、志愿者、讲解员“说”博物馆的力量,博物馆的力量之展览策划、文创设计、社教活动、新技术传播、安全保卫等丰富多彩的活动,邀请社会公众参与“博物馆说”……今年国际博物馆日期间,青海省博物馆用实际行动分享博物馆的发展成果,展现“博物馆的力量”。

近年来,青海不断推动博物馆高质量发展,大力提升博物馆公共服务水平,博物馆体系进一步优化。目前,全省备案博物馆、纪念馆总数达39家,其中文博系统内国有博物馆24家,列入国家一级博物馆的有2家,全省免费开放的博物馆、纪念馆有16家。据悉,全省博物馆、纪念馆每年举办展览近80个,平均每年观众总数近270万人次,其中未成年观众人数50余万人次。

同时,注重激发博物馆创新活力,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成立由65家博物馆组成的全省博物馆联盟,推动实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上下联动、共建共享。

在文化旅游节推出独具地域文化特色的八大系列1114款文创产品。举办“山宗·水源·路之冲——一带一路中的青海(深圳展)”,开展4场主题讲座和4场社会教育活动,线上线下受众群体超过719万人次,阅读量达500万人次。

在广东等地举办《唐蕃古道——七省区精品文物联展》《多元华彩·融合创新——青海民族民间艺术展》等主题展览。青海藏医药文化博物馆“丝绸之路与青藏高原文明史展览”入选全国20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重点推介项目。省博物馆推出“1+3”主题展览,展出文物2405件,多件文物珍品首次亮相,成为全国十大热搜展览。

让文物活起来,青海在不断提升博物馆展陈水平和服务效能上下功夫,出台实施《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开展省级博物馆运行评估。发挥博物馆联盟作用,推介一批馆校合作示范基地和博物馆研学游示范项目。积极申报全国十大精品陈列展览。加快编纂《中国少数民族文物图谱·青海卷》,建设全省藏品资源数据库,建立文物“身份证”制度,重点实施一批彩陶、纺织品等珍贵濒危和材质脆弱文物保护修复项目。鼓励省内博物馆开展跨界合作,建立推广“以需定供”菜单式展览服务,支持发展“云展览”“云教育”“云课堂”“云直播”等公共文化服务新业态。

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踏上新征程,青海将全面加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利用和借鉴,重视文物资源管理和文物安全工作,提高考古工作能力和研究水平,推动科技赋能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不断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讲好魅力四射、活力满满的青海文物故事。

[责任编辑: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