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先后完成三江源、祁连山两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是全国首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省、首个双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省。2019年启动建设全国唯一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三江源国家公园2021年10月正式设园,为全国首批、排在首位、面积最大的国家公园。青海湖国家公园2022年4月正式启动创建,青海又成为全国唯一的三个国家公园在建省。在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上,青海持续走在全国前列,为全国提供了“青海方案”、贡献了“青海智慧”。
构建形成生态安全新格局。2019年3月在全国率先启动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将全省8类109处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整合为79处,形成以三江源和祁连山两个国家公园为主体,分类科学、布局合理、保护有力、管理有效的自然保护地新体系。一揽子解决自然保护地与城镇建成区、线性基础设施等161个矛盾冲突问题,最大限度协调、兼顾了生态保护、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青海湖和昆仑山两个国家公园建成后,青海自然保护地体系将更加科学、合理、全面、系统。
开创生态保护建设新局面。实施一系列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工程,全省生态环境全面改善。森林覆盖率、草原综合植被盖度分别提高到7.5%、57.8%,荒漠化土地、沙化土地“双缩减”,湿地面积稳居全国首位,保护率高于全国平均12个百分点,全省蓝绿空间占比超过70%。野生动物栖息环境显著改善,藏羚羊等珍稀濒危物种种群数量明显增加。
迈上统一规范管理新台阶。整合各部门自然保护地管理职能由林草部门统一行使,设立国家公园警察总队、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地管理局、国家公园科研监测评估中心等机构,建立中科院三江源国家公园研究院、祁连山国家公园国家长期科研基地。三江源国家公园实施大部门制改革,破解了“九龙治水”藩篱,祁连山国家公园探索建立“村两委+”生态保护、宣传教育、民生发展新机制。颁布实施《三江源国家公园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和规划,制定出台18项制度办法和4项技术标准,建成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大数据中心。
焕发绿色共享发展新气象。科学利用自然保护地及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生态旅游、林下经济等绿色富民产业,2021年全省林草产业带动79万名农牧民人均增收2530元。设置森林、草原、湿地生态管护公益岗位14.51万个,年均直补群众森林、湿地、退耕还林还草等各类生态补偿资金10亿元以上,为群众提供了持续稳定的“生态饭”。
(作者为青海省林草局办公室〔政策法规处〕副主任、三级调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