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南新闻网讯 同心合力是最伟大的力量,民族团结是最牢固的基石。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作为全国少数民族人口占比最高的省会城市,西宁牢记总书记的殷殷重托,在市委民族工作会议上,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陈瑞峰明确提出,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坚持有形、有感、有效,扎实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市创建工作,奋力推进新时代西宁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思想清则方向明。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是党中央顺应时代发展对民族工作作出的重大战略调整,对维护祖国统一和长治久安、促进民族团结与社会和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向此聚焦”,完整准确全面把握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民族工作的方向和重点就不会偏。
西宁市准确把握新时代民族工作方位、工作主线、工作要求、工作任务和组织领导,在完整、准确、全面学习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上下真功,在求实、务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重要思想上见真章,不断增强运用党的创新理论做好民族工作的能力和本领,以实际行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捍卫“两个确立”,把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市,作为市委市政府在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委民族工作会议部署,贯彻党中央关于进一步做好民族工作、突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的具体工作实践,打造创建工作升级版,推动西宁市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市,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奋力开创新时代民族工作新局面。
在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上 先行先试 做出示范
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摆在首要位置,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精神纽带,积极引导全市各族群众以感恩奋进、拼搏赶超的强大气场构建共有精神家园,不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
营造浓厚宣传氛围。实施“中华文化符号”“中华民族视觉形象”构建行动,建设西宁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积极推进中华民族视觉形象工程,充分运用各类媒体、文艺作品、公益广告和群众性文化活动开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主题宣传,利用全市各种公益性广告牌、LED屏、出租车、公交车等进行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的系统融入。推动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视觉形象在城乡建设规划和重大活动中推广使用,融入西宁城市文化地标、文明创建标识、志愿服务标识中。充分发挥县级融媒体中心作用,积极培育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加快网络评论体系建设,把互联网建成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市宣传推介的新平台。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道德建设、文艺创作和生产生活,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打造“书香城市”“河湟文化节”等文化品牌,建设一批具有中华文化特质、专属特性的主题街区、人气场所、魅力空间。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基层活动,打造一批民族优秀文化传承基地,在现有《尕布龙》《湟水河畔》《花儿与少年》等文艺作品的基础上,积极创作更多富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艺作品,开发一批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核心的文创产品。建立一批各民族优秀非遗文化传承基地,培养乡土文化能人和民间文化传承人,支持民间特色文化产品创作和研发。
强化教育引导。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贯穿到国民教育、家庭教育、干部教育和社会教育全过程,结合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党的民族理论政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感恩教育,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常态化。在各级学校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开展中华经典诵读、中华文明礼仪、中华传统技艺教育,打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校园文化阵地。在各行业开发一批学习观摩点及培训课程,定期开展专项培训。
开展主题实践活动。每年9月开展全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暨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结合“我们的节日”举办优秀中华文化展演、农民丰收节等活动,开展好“手拉手”“心连心”“一家亲”联谊活动和“结对子”“认亲戚”等结亲互助活动,结合“创建日”“美食节”等在社区、街道组织好“舌尖上的民族团结”等民族文化节庆活动,不断增进各民族间情感交流。
在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上 先行先试 做出示范
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面融入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全过程,统筹城乡建设布局规划和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优化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让各族群众共享高质量发展的成果和高品质生活,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提升城市品质和魅力。巩固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全国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等创建成果,坚持绿色发展,深化改革创新,融入和推进“四地”建设,建设全省碳达峰碳中和先行区,打造区域现代服务业高地,建设现代美丽幸福大西宁。
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乡村振兴与各行业有效衔接,持续深化“三乡工程”,推进“健康服务共同体”建设,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促进创建成果惠及各族群众。
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上 先行先试 做出示范
构建相互嵌入团结融合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逐步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使各民族在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中实现理想、信念、情感、文化团结统一。
打造实践载体。推进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主题公园等实践载体,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创建项目,实现县区有特色、各领域有品牌。充分挖掘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事迹,打造省市级先进典型,开展创建典型事迹表彰奖励活动。
建设石榴籽家园。把社区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阵地,努力实现“社区石榴籽家园”服务平台全覆盖。依托“社区石榴籽家园”平台,打造一批公益项目,孵化一批社会组织,吸引一批双创人才,开发一批文创产品,举办一场文艺演出。
推动融合发展。积极选树先进典型,深层次总结提炼、挖掘宣传创建工作经验和亮点,推动典型经验系统集成推广。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明家庭、社区服务等品牌,做到创建工作有声有色、有里有面、有形有实。
构建共创格局。积极引导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群众团体及各类社会组织协同作战,凝聚铸牢合力,促进上下左右联动互动、全社会共创共建共享的创建格局。
在提升民族事务治理能力和水平现代化上 先行先试 做出示范
牢固树立法治思维,积极践行法治理念,进一步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协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等机制,有效运用法治方式,将民族事务纳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在法治轨道上治理民族事务,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统一和法治尊严,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加强民族事务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将民族事务纳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基层民族工作机构建设和民族工作力量,提升窗口服务单位服务质量,加强和改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不断夯实基层基础。
强化社区治理能力。完善城市综合管理体制,开展未来社区(村)建设试点,建设“智慧社区”数字化精细管理平台和无盲区社区安全防护网络,从居住生活、工作学习、文化娱乐等日常环节入手,推动形成各民族相互嵌入、团结共融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
在坚决防范化解民族领域风险隐患上 先行先试 做出示范
全面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准确把握西宁在维护生态安全、国土安全、资源能源安全大局中的定位,持续巩固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市成果,切实担负起省会城市责任担当,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维护祖国统一、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新技术新业态传播民族团结进步正能量,使互联网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大增量”。
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创新完善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五治”融合治理,强化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西宁、平安西宁。实施“八个一”工程,打造“雪亮工程”升级版,健全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巩固深化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成果,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西宁实践——省会城市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范本
众力并,则万钧不足举也;群智用,则庶绩不足康也。
在青海,不谋民族工作,不足以谋全局。
西宁市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的生动实践,是我国社会主义多民族大家庭和谐发展的缩影,是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蓬勃发展的写照,也是省会城市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范本——
有一种模式,叫做“西宁模式”。多年来,西宁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全国卫生城市创建相结合,由市委创建办、市文明办、市爱卫办三部门联合将每月29日设立为“创建日”,统一开展创建活动,呈现“同频共振、多城联创”的生动局面。
有一种特色,叫做“西宁特色”。西宁市在全省创建“八进”的基础上,创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进医院、进市场,延伸创建触角,“十进”领域百花齐放,交相辉映,实现创建工作全覆盖。
有一个品牌叫“西宁品牌”。西宁将社区作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重要阵地,完善社区服务功能,打造社区石榴籽家园,探索出了“一社区一特色”创建品牌。
有一份课件叫做“西宁课件”。西宁总结提炼成功经验做法,先后在青海民族大学、省委党校、中央民族干部学院、中央党校讲授分享交流西宁工作实践,将西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实践以授课的方式分享推广至全省、全国。
今天的西宁,成功树立了“西宁典范”——《让民族团结进步理念融入城市特质——西宁市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的实践》入选中组部、中央党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案例汇编,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积累了典型经验,先后有宁夏银川、西藏日喀则、新疆阿勒泰、云南昆明等13个省外兄弟地区来西宁考察学习。
现在的西宁,已经积累了“西宁经验”——在全省率先研究制定《西宁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和先进单位动态管理办法(试行)》,采取互观互检的方式进行复检复验,促进了区域间部门间经验交流、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管理办法被国家民委充分肯定并运用。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永远在路上。
今后,西宁市将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为总目标,全面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决策部署和青海省委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工作要求,以“感恩奋进、拼搏赶超”昂扬斗志和永不懈怠的精气神,持续巩固提升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成果,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市,不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提档升级,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贡献西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