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首页 / 青海要闻

在洒满阳光与爱的土地上铿锵前行

来源: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2022-06-17     作者:程宦宁

12年前的4月14日,玉树藏族自治州遭遇7.1级强烈地震。

怆然回首,12年后新生的玉树大地上,留下的是一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足印。

对玉树,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十分牵挂。2016年8月,总书记视察青海,寄语玉树“让发展越来越好、让生活越来越好”。

2021年全国两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时说:“我非常牵挂玉树,一直关注玉树灾后重建,为玉树的发展而高兴。你们因地制宜,将生态保护、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统一起来,希望你们沿着这条路继续走下去。”

如今,呼吸着新玉树的泥土气息,感受着经济发展的强劲脉动,喜看山河重现勃勃生机……12年砥砺奋进,12年风雨兼程,从抗震救灾到灾后重建,从巩固提升到绿色发展,从“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到“五四战略”“一优两高”,无不凝结着党和国家的大爱倾注。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在洒满阳光与爱的土地上,42.5万玉树儿女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怀揣梦想继续书写高质量的玉树答卷。

用绿色感恩 以生态报国

玉树州生态地位特殊而重要,全境处在三江源、可可西里、隆宝湖三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中华水塔”,是我国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

灾后重建,来自全国各地各界的援助给了玉树重生的力量与信心。

玉树不会忘记,玉树懂得感恩。“玉树人民必须永远把保护生态的责任扛到肩上,把三江源永远保护好,这是玉树对全国人民最大的贡献,最重要的担当。”这是玉树儿女的心声,也是玉树儿女的责任。

灾后,玉树提出了“绿色感恩、生态报国”理念,用“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建设好、保护好三江源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作为最真诚、最实际的回报,回报祖国、回报人民。

玉树州德卓滩,这片玉树千亩林木良种繁育实验基地,见证了玉树人在高原铺绿的壮举。玉树州林业和草原综合服务中心主任扎巴江才亲历了这里从一片荒滩变成如今郁郁葱葱的全过程。

“‘树贵如玉’,要想在这里种活一棵树,比养一个娃娃还难……”回想起建设高原千亩林木良种繁育实验基地之初的场景,扎巴江才感慨万千。

但不管条件有多恶劣,也阻挡不了玉树人对绿色的渴望。

2015年,玉树州以“优先发展生态,守护绿色高原”原则,将原本产业园区规划地调整为林业基地建设用地,打造成为玉树高原千亩林木良种繁育实验基地。

清墟、换土、施肥、种植……那段时间,扎巴江才和上百名工人就把家安在了基地,每天起早贪黑就干一件事——种树。四十五天的“连轴转”,他们完成了集中连片80公顷的建设任务,在这片荒滩上书写了一段绿色传奇。

用绿色感恩,以生态报国。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设园,可可西里成为全国第51处世界自然遗产地,三江源水源地成功入选“中国好水”……玉树州把“生态立州、绿色崛起”贯穿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全过程。

文明之城 让群众溢满获得感幸福感

“让发展越来越好、让生活越来越好”是习近平总书记对玉树的嘱托,而玉树市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就是玉树儿女向总书记递交的一份满意答卷。

如今,漫步结古街头,每个人感同身受:在绿树掩映的巴塘河湿地公园、格萨尔广场,人们或跳着锅庄,或慢跑健身,享受着城市发展带来的惬意;街道社区里,尊老爱幼、其乐融融……

玉树市首次创城成功,让每一位市民都能享受创城带来的“福利”。

玉树市把“规范提高城市管理运营水平,以提升城市发展竞争力”作为创城的出发点,以建设“高原智慧管理示范城市、现代高原生态农牧业示范城市、国内知名旅游城市”为落脚点,着力解决在基础设施、城市环境和市民出行、医疗、就业、教育等方面的突出问题,让市民享有更均衡优质的公共服务、更优美宜居的生态环境、更高品质的文化服务,推进文明城市建设工作向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高水平迈进。

公交电子站牌、“智慧灯杆”“智慧公厕”逐渐成为当地新代言,路灯、井盖甚至是垃圾堆放点都有了专属编号,身穿制服的网格员穿梭在玉树市的每一条街道,记录着,忙碌着……在玉树生活的人们深有体会,城市正变得越来越“智慧”。

遇到公共设施损坏等情况要反映,出门办事找单位、找便民设施、找厕所、找车位,想查看政务事项办理服务进度……只要一个电话或者通过手机APP,动动手指就能轻松解决。

走进玉树市智慧城市管理服务中心,轻点鼠标,数以万计的城市数据便能“一目了然”。

玉树市智慧城市管理服务中心副主任尼玛措毛凝视着大屏幕里的一街一巷动情地说:“从抗震救灾到灾后重建,再到走进新生活,通过大屏幕我们看到了玉树每一天的点变化,我是一名幸福的见证者、参与者、受益者。”

民生红利 美了生活暖了人心

灾后重建,给这片土地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康巴艺术中心、格萨尔广场、行政中心、游客集散中心、博物馆等标志性建筑傲然挺立。居民的居住条件得到根本改善,基础设施大幅提升,民生红利可见可感,玉树州用幸福敲响百姓家门。

总书记牵挂的雪域之城,玉树人这样耕耘。

一市五县成功“摘帽”;实现大病医疗保险制度全覆盖;初高中教育和学前教育短板大跨度补齐,幼儿园入学率提升近20倍……做实民生工程,让党和总书记的关怀温暖群众心。

今年68岁的旦沙洛措是治多县幸福敬老院的“老人”了。从2016年,敬老院成立后,旦沙洛措就住了进来。每天上午9时,旦沙洛措和大家一起在食堂吃早餐,酥油茶、糌粑、油饼,花样不同的传统餐食令老人们十分满意。护工们还会按时把三餐送到腿脚不便的老人房间里,穿衣、打扫、喂饭,一切饮食起居被照顾的妥妥帖帖。

不仅一日三餐贴心周到,还有丰富多彩的活动满足着老人们的精神生活。走进敬老院,阅览室、棋牌室、老年工艺室、健身房等娱乐设施一应俱全。

在幸福敬老院有来自治多县的180多位老人,治多县坚持以“小财政”办“大民生”,老人们不需要花一分钱,全部由政府“埋单”。

从灾后重建到现在,玉树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将财政总支出的75%以上用于民生,一批福利院、敬老院和孤儿院落地运行,近三年“民考民”高考成绩居全省六州之首,完成5436户农牧区居住条件改善,州县乡村四级医疗机构全部实现标准化建设……真正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让农牧民生活幸福指数越来越高。

在总书记的关怀下,在新时代党的阳光照耀下,今天的玉树正如总书记所期盼的那样,“让发展越来越好、让生活越来越好”。

[责任编辑: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