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2020年的一天,笔者为探究明朝青海汪土司的历史,前往西宁市湟中区某村寻找汪土司祖茔碑。古碑不好找,便叩开了一户人家的大门询问。一位妇女应声而出,当我说明来意后,她满脸戒备。经出示证件,她才告知缘由。原来,之前总有一些可疑的陌生人,向村民打问这两块碑的事情……
笔者还曾接到过一通电话,一位老人说,他们村要拆迁了,可是村里保存的那些文物不知道该怎么处置,特向报社打来电话咨询。
这两件事情,让笔者看到了青海老百姓日渐提升的文物保护意识。
说起文物保护,人们很自然地就会想到考古所、博物馆,而往往忽略了来自民间的力量。孰不知,文物承载着历史,沉淀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同样,很多文物也承载着家族的记忆,老百姓对它们也有着深厚的情感。从古至今,于文物保护而言,民间力量不可忽视。
青海省博物馆藏有一卷唐代《摩羯经》写本。这件国家一级保护文物是侯国柱先生斥巨资从国外购回,捐赠给青海省博物馆的。还有馆藏于青海省档案馆的明代“金书铁券”,是明代青海西伯府李土司李文的后裔李永蔚老人捐献的。在民间,像侯国柱和李永蔚这样的人还有很多。在文物保护的道路上,他们倾尽全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华大地上星罗棋布着许多珍贵文物,特别是一些不可移动文物,老百姓是它们的“近邻”。文保单位虽然更加专业,但很多时候往往分身乏术,鞭长莫及。此时,群众往往发挥着守护者的作用。
数年前有这样一则新闻——群众举报,西安北郊汉长安城遗址内有人“盗墓”。等警察赶到现场后才发现,原来是考古队在进行现场考古。这虽然是一起乌龙事件,但当地群众的文物保护意识却令文物局领导很是感动,他说,如果能充分调动老百姓的积极性,建立起广泛的文物保护网络,盗掘文物案件的发案率一定会大大降低。
青海虽然地处高原,但依然散落着许多珍贵文物和遗迹。遗憾的是,与浩繁的文物资源相比,青海的文保专业人员数量有限,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往往捉襟见肘。而且,因为青海地广人稀,也为文物的保护工作带来许多困难。单单依靠相关单位来保护文物,难免会出现很多盲点、漏点。很多文物承载着人们的浓浓乡愁,若文保单位能加大文保宣传力度,让更多老百姓树立保护文物的意识,形成全民爱宝、护宝的体制机制,那么,文物保护工作势必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