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首页 / 青海要闻

王发忠:躬耕青山绿水间 服务三农志更坚

来源: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2022-06-10    

1995年7月,王发忠从青海大学农学专业毕业后分配到互助县东山乡农业科技服务站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凭借着在大学里打下的良好基础,他很快就进入工作角色。

互助县气候冷凉,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和地理环境优势使这里成为种植油菜的理想地域。1996年底,王发忠调到互助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工作。当时杂交春油菜制种工作在省内刚刚起步,互助县因天然隔离的自然资源优势,成为省农科院等科研部门开展油菜制种工作的沃土。

“当时我有幸和杜德志、曹成海等我省油菜育种、制种专家一起工作,从他们身上我学到了不少东西。他们是科研团队,我们是推广团队,我们是他们基层工作的腿。”王发忠说。

为了做好这个“基层工作的腿”,年轻的王发忠不知疲倦地工作着,反复对省农科院等科研部门培育的油菜新品种进行筛选和栽培模式的试验、推广。有时头顶火辣辣的太阳在制种田里一天工作六七个小时。

近些年,王发忠和团队示范推广了“青杂1号”“青杂3号”“青杂5号”等数十个“青杂系列”新品种,选育推广了“互丰010”优质杂交油菜品种,经过品种的不断更新和栽培技术的改进,使全县油菜从甘蓝型油菜向甘蓝型杂交油菜转型,亩产由以前的不足200公斤,逐步向平均250公斤迈进,并得到大面积推广,获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他们的不懈努力使油菜变身为互助县第一大经济作物,成为向老百姓腰包里填钱的“金籽玉粒”。

杂交油菜新品种的推广,让王发忠与农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互助县丰富的农业资源还体现在马铃薯种植上。2013年,王发忠的工作重点又瞄向马铃薯。他常年奔走在各个马铃薯生产乡镇,每年一大半以上的时间都在田间地头。

在马铃薯新品种选育上,他充分利用前辈的科研成果,与团队成员积极探索研发马铃薯高抗高产品种,成功选育“互薯4号”“互薯5号”“互薯6号”等品种,其中,“互薯5号”“互薯6号”已进入省级和国家级区域试验。

在实施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全膜覆盖栽培技术推广期间,他经常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民科学施肥、标准覆膜、适时田管等操作技术,使全膜覆盖栽培技术在互助县的推广取得了良好的效益。

2019年,王发忠又开始大刀阔斧地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在他和团队的努力下,互助县14个乡镇84个村开展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试点2680公顷,到2021年推广面积达到2.4万公顷,实现全县化肥和化学农药使用量分别较行动实施前减少40%和30%以上,集中连片示范田有机肥覆盖率达到100%,绿色防控面积达到100%,水溶液叶面肥使用率达到100%。他和团队还对互助县不同区域的不同作物开展肥效试验、有机肥替代试验、梯度试验等定点定位试验,探索总结了不同地区不同作物有机肥施用范围,确定了不同作物有机肥替代化肥最佳配比方案,为下一步开展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和集成栽培模式提供了科学依据。

同时,他们积极开展农作物病虫草鼠害预测预报及绿色防控药剂筛选试验示范工作。2013-2020年,累计开展农作物病虫害防治面积达134万公顷,挽回农作物产量损失28278.93万公斤,引进新型高效农药品种84个,有力地助推了农药减施增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

躬耕青山绿水间,服务三农志更坚。王发忠先后荣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3项、中华农业科技奖三等奖1项、青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青海省科技成果奖13项、品种合格证3项、地方标准4项、新型实用专利6项,2020年被遴选为青海省昆仑英才乡村振兴人才创新团队和昆仑英才高端创新创业人才领军人才。

(青海省科学技术协会 宣)

[责任编辑: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