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四五”开局之年,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把脉青海资源禀赋、发展优势和区域特征,亲自为青海高质量发展擘画了产业“四地”建设重大战略。
青海地处“地球第三极”,虽然生态极其脆弱,但是气候冷凉、自然优美、资源富饶,天然草甸和充足的光照为青海建设产业“四地”提供了独特优势。
一年来,青海结合自身发展实际,拓宽思路,创新举措,以数字技术傍身,创造性建设产业“四地+”,让青海高质量发展走深走实。
“四地”+绿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若问青海人最喜欢的颜色是什么?那必定是绿色。
“绿色”是青海的生态,“绿色”是青海的能源,“绿色”是青海的产业,“绿色”是青海的未来……
在海拔3200米的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光伏产业园区,一排排光伏面板“追风逐日”,通过特高压线路向祖国各地输送绿色能源。而在光伏面板下,一只只悠然自得的“光伏羊”品尝着鲜草,让人看到了一幅光伏产业与农牧业相得益彰的美丽图景。
在青海,不仅有“光伏羊”,光伏这根绿色的纽带还串联起了“光伏+治沙”“光伏+生态治理”“光伏+农牧业”“光伏+旅游”等绿色产业。
再看,青海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大柴旦北纬37度星空营地景区,一群年轻人正在仰望星空,等待流星雨的到来。正是这里的独特自然环境和无污染的天高云淡,吸引了来自不同地方的爱好者“追星”至此。
不要小看这个茫茫戈壁深处的景区,从2019年起步,不需要过多宣传,已成为网红打卡观星地,到夏季甚至“一房难求”。
6月的祁连草原,美如仙境,如珍珠般的藏细羊散放在绿草甸上,这是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蓬勃发展的写照,更是自然与产业和谐相处的美景。
从绿色产业到绿色发展模式,再到为绿色发展助力,青海一边保护生态环境,一边开辟了绿色与发展的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青海就是现实。
“四地”+数字,技术引领效率先行
科技的飞速发展,催生了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同时也开启了数字时代。在青海,当产业“四地”遇到数字化,即刻发生了1+1>2的高效变化。
在青海的察尔汗盐湖,一艘艘5G+采盐船在盐湖上作业,在“双碳”之策下,锂电储能开启放量增长,有序采集着“光卤石”的采盐船,将源源不断的原料输送进各生产车间进行加工生产。
与普通采盐船不同,这里的5G+智慧采盐,有效解决了盐湖作业区范围广、区域巡检工作量大,现场作业行为监管、控制难,现场作业安全性难保证等痛点,实现人力部署高效化、作业行为可控化、现场作业安全化、监控范围广域化的管理。
在察尔汗盐湖开了10年采盐船的唐治国,看着眼前一艘艘无人驾驶船只感叹道:“科技的进步终究实现了机器换人,这24小时不间断的生产效率,不服不行啊!”
同时可以看到,在西宁市海湖新区青海省能源大数据中心的大屏幕上,全天候实时显示着全省42座光伏扶贫电站的内外部场景。屏幕显现的详细数值反映着电站的发电和各类设备的运营情况,而工作人员只需通过电脑对光伏电站发送指令……
在青海,通过5G及各类数字化的运用,让产业“四地”科技赋能,实现了“区块链+共享储能”的“绿电”运用全新模式,实现了413万头(只)牦牛藏羊原产地的数字可追溯,实现了“一朵云、一张网、一中心”的数字文旅打造……数字化实现了产业“四地”的效率最大化,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
“四地”+生活,百姓参与更受益
进入6月,海西州诺木洪农场的第一茬枸杞开出淡紫色小花之后,将陆续进入枸杞采摘的高峰期。除了忙碌的采摘,晾晒也成为绿色有机枸杞制作的关键一环。
“枸杞采摘自然晾晒干耗时太长,还害怕雨水,而煤烘干温度又不好掌控,全‘绿电’烘干效率高、成色好,而且绿色环保。”都兰金盆乐缘枸杞种植专业合作社是第一批使用“绿电”的企业,负责人徐英庆对“绿电”助力绿色有机农畜产品发展赞不绝口。
徐英庆说,电烘干节能环保,还提升了枸杞品质,每烘干一公斤枸杞干果可节约成本2元,还可以根据客户不同要求调节枸杞水分含量。现在大伙都尝到了清洁能源带来的甜头,周围的几家合作社还上了藜麦电烘干生产设备。
今天,清洁能源不仅为青海产业“四地”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还给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入。
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野牛沟乡达玉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副理事长文长太,在前不久召开的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现场讨论中谈起了发展产业“四地”带来的变化:“随着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我们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牛羊养殖既绿色又科学,使得牛羊肉品质越来越好。现在外地的老板直接上门来收购,价钱给得高还方便。看着家门口优美的生态环境和鼓起的腰包,百姓心里美滋滋的。”
随着产业“四地”建设的推进,不但带动了一批相应产业发展和群众就业,而且发展理念的改变带动了一系列基础性的改变,受益群众感叹道,产业“四地+”的融合创新发展,给了我们向往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