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把生态效益更好转化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五年来,青海各族人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坚决扛起生态保护重大政治责任,启动生态文明高地建设,制度体系创新取得新突破,探索积累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生态文明建设交出了新答卷。
过去,在青海说起生态保护,总有人会不解:“好的环境难道可以当饭吃?”
如今,变好的生态环境使得农畜产品品质提升,变好的生态环境吸引更多野生动物,变好的生态环境让青海更加宜居,变好的生态环境吸引更多游客……
事实证明,好的生态环境不仅可以让百姓吃好饭,而且有助于百姓增收致富。今天,很多老百姓说,现在生态好了,腰包鼓了,我们心情也舒畅了!
确实,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从来都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更不能对立起来。
调整产业结构,保护生态环境,推进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然选择。
以掠夺生态环境主导的发展,虽然能取得一时的财富,但更能带来触目惊心的环境破坏,导致难以挽回的生态灾难。青海位于“地球第三极”,同时也是生态脆弱区,过去有过这方面的深刻教训。
实际上,良好生态本身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能够源源不断地创造综合效益,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既明了通俗又内涵深刻。
“加快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是为青海经济可持续发展作出的顶层设计,其高瞻远瞩必将为历史所证明。
随着产业“四地”建设的推进,今天的青海百姓也对以绿色产业发展为支撑的高质量发展有着自己的理解——绿电是我们的生活,有机农畜产品是我们的“饭碗”,生态旅游目的地是我们的后花园,盐湖产业链是我们高品质生活的重要支撑。
驾驶着清洁能源汽车,行驶在生态旅游线路上去看看野生动物、大美风光,累了在清洁能源的照明下刷刷手机看看书,架起烧烤架享受有机藏羊的鲜美肉质……这是很多老百姓心中最美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