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代表,省林草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高静宇
省委省政府把国家公园建设作为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大实践,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全面推进,启动青海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建设,在全国率先完成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圆满完成三江源和祁连山两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任务,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设园,成为全国首批、排在首位、面积最大的国家公园,祁连山国家公园试点通过国家评估验收,青海湖国家公园已正式纳入国家创建规划,昆仑山国家公园前期工作正扎实推进,在打造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上迈出了实质性一步。在全国率先建立了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青海方案”,贡献了“青海智慧”,国家公园建设实现重大突破,取得阶段性成效。
生态保护修复成效显著。五年来,全省森林覆盖率由6.3%提高到7.5%,草原综合植被盖度由54.2%提高到57.8%,荒漠化土地年均减少15.3万亩、沙化土地年均减少17.1万亩,重点沙区实现“沙逼人退”到“绿进沙退”的根本性转变。特别是三江源湿地面积增加1.1万平方公里,青海湖水体面积实现连续15年增长,全省湿地面积稳居全国首位,湿地保护率达到64.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野生动物栖息环境显著改善,种群数量明显增加。
保障改善民生成效显著。设置生态管护岗位,持续稳定群众增加收入,全省设置草原、森林、湿地生态保护公益岗位14.51万个,其中生态扶贫管护公益岗位4.99万个;尤其是三江源国家公园实现园区“一户一岗”,17211名生态管护员持证上岗,仅此一项人均年收入增加了2.16万元。
推动绿色发展成效显著。2021年全省林草产业产值达到394亿元,占全省GDP的10%以上。在生态保护和建设带动下,国家公园所在地区全面转向以生态环保为导向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近年来平均增长率达到10.3%。
增进民族团结进步成效显著。祁连山国家公园在全国首创“村两委+”社区共建共享模式,将生态保护、宣传教育、民生发展、民族团结融为一体,其中农牧民生态管护员120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