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封控区里最鲜亮的底色
——西宁市城东区疫情封控区内党员志愿者的力量
志愿者给封控区内的居民运送生活物资。城东组 供图
青海日报记者 陈 曦 通讯员 罗春妮
也许我们都曾见过西宁古城喧闹的清晨,闻过春日里的西宁花开时的幽香,这对于很多西宁人来说已习以为常,但是这座城市散发的温情,往往在特殊时期显得更加刻骨铭心……
连日来,天刚蒙蒙亮,在西宁市城东区惠民小区封控区内,有人背起四五十斤的消毒喷壶作业,有人反复确认人员信息,有人当起“送货小哥”,有人电话接个不停……他们,是集结号下的机关党员干部、基层党务人员和党员志愿者,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义务、责任和担当,拧紧“责任链”,织密“防护网”,筑起封控区最牢固的“防火墙”。
红色力量速集结
勇当“逆行者”
“把厚的外套穿上,一定记得戴好口罩,做好自我防护,家里的事情有我……”这是来自大众街街道办事处共和路社区郭康英爱人的嘱托,望着郭康英匆忙的身影,爱人的语气中既带着担忧,又充满鼓励。
深夜,睡意被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打断。“小郭,请迅速到办事处集合……”正是这样的集结令,将整个城东区565名机关党员、2563名党员志愿者火速聚集到位。
“封控区、管控区成立临时党支部3个,党员志愿服务队3支25人”,这组数字是在发生疫情24小时内统计出来的。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全区党员干部纷纷自发报名,经组织统筹安排后,25名平均年龄34岁的党员志愿者被派往封控区开展疫情防控工作,迅速构建起群众“家门口”的抗疫堡垒。
他们在第一时间分工划责,用先锋的力量在防控一线筑牢坚强的红色屏障。他们用心中的使命,主动担责担难担险,变封控区为“战斗区”,化党员为“战斗员”,转区域工作为“就地战斗”,成为封控区抗击疫情的一股坚强力量、一抹鲜亮底色。
“我们不惧怕,因为我们是党员,党和组织信任我们,人民需要我们,这是我的责任,也是我的光荣,义无反顾就是战胜疫情的底气,自己内心也就谈不上怕了。”身为大众街街道办事处康西社区的一名80后基层党员干部刘岩说,他深知,戴上胸前的这枚党徽,不仅是身份的象征,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勇当“逆行者”,他们是“传声筒”,随时与负责人沟通,并传达好上级相关要求;他们是“宣传员”,每天提示隔离人员按时测量体温及相关注意事项;他们是“保障员”,送粮送菜全力保障隔离人员的生活所需;他们是“心理咨询师”,每天利用微信群安抚隔离人员情绪……每天的工作看似简单责任却重于泰山。
红色力量担重任
“疫”线践初心
“叮咚”“大家的生活物资不要担心,会使用微信的就在微信群留言,老人不方便发微信的,就打这个手机号码……”封控第一天,惠民小区5栋楼的业主就收到了这样贴心的一段话,这条信息是城东区大众街街道办事处70后党员干部鹿红英发出的。
本轮疫情发生后,已有19年党龄的她主动请缨承担疫情封控区的日常服务工作,负责该小区封控家庭的日常物资配送、生活垃圾清运等,看似并不复杂的工作却需要耐心、细心和责任心。
“对隔离人员,我们除了要给予生活保障,更需要给予组织的关怀。每次上门服务时,我都能在居民的话语里,感受到群众的感谢之意、感恩之情。”鹿红英感慨地说。
“这个春天我看不见防护服下的脸庞,但我见证了共产党员们坚毅的背影。他们任凭浑身湿透却仍坚守岗位,这被汗水浸透的背影,是永不磨灭的爱,更是人民群众坚强的后盾。”鹿红英一边说一边低头摸摸胸前那枚鲜红的党徽。
这个成立只有几天的临时党支部,是一支充满能量的红色队伍。红色,是一线党员干部亮出来的徽章红,是党员志愿者们背负的志愿红,更是他们传承弘扬的血脉红。他们深知,战疫党支部虽然是临时的,但使命担当绝不能临时,支部建到封控区,党员冲锋在一线,所有党员干部要向着防疫最前沿冲锋。他们犹如春日里的暖阳,温暖着人们的心。
红色力量为人民
保障“最后一米”
“一开始,看到很多身穿防护服的工作人员来到小区里,心里确实有些恐惧,但后来看到很多一线工作人员不顾自身安危,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心里踏实多了。我坚信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疫情一定会很快过去。”居住在城东区惠民小区的马大叔信心满满地说道。
据了解,自开始实施封控管理,这些默默付出的党员干部便一直坚守在安全检疫、信息摸排、物资运送等各个岗位上,确保封控区群众日常生活正常运转,秩序平稳有序。
“每次从窗口看到你们,我就充满信心。有你们舍小家为大家的执着,我坚信我们一定能战胜疫情。”居住在惠民小区的隔离人员周先生在开门接收志愿者送来的蔬菜时感慨道。
在封控区内,机关党员干部、基层党务工作人员、党员志愿者等多方携手、齐心协力,用实际行动打通了居民生活保障的“最后一米”。
春风能送暖,诚意可换心。西宁的初春,夜还是有些冷,但在惠民小区,因为25名驻守党员干部的温情守护,封控区的温暖一直都在。
“红色力量”功不可没,在一片片“志愿红”和一个个背影后面,载满了这个春天最温暖的故事……